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个个神勇,替天行道,但是真实的历史中有多少内容是杜撰的呢?我且从一些小细节说起,其一,在书中,或是电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对白,绿林好汉到了酒家后,直接大喝:“来两斤牛肉,一壶好酒”,看到这里,如果对历史熟悉的朋友们都笑了,为什么呢?因为根据中国古时代的法典,耕牛是不能宰杀的,因为在古时代,劳动力是很低下的,牛做为生产力的主要工具,牛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源,象征着国有财产一样,所以,一般的州县,如果没有经过同意宰杀耕牛,就是受牢狱之苦,所以,这些个对白,只是为了表达好汉的张狂的一面,只是一种形容的手法,因为如果真的哪家店能卖牛肉的话,那么这家小店的老板就吃牢饭去了。
其二,人物的编写,好汉有一百零八将,事实中的历史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英雄人物,而且很多人物的生平并不属实,也是为了文学的需要进行改变,如武松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说他在景阳冈上打死了老虎,能十八碗不醉。历史上也确有这么一个人物,据考证为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人,是一个侠义之士,并快意恩仇,原本是以卖艺为生,功夫好,因此被聘为督头,后因有功成为提辖,后来因为得罪权贵,刺杀朝廷命官而惨死于狱中。
其三,人物结局并不真实,后来所有好汉投诚朝廷并被招安,才有了后来的平方腊的一些事迹,其实这些也是为了故事的需要,真正的历史中,所有被招安的好汉,最终都被杀死,没有活口,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般安乐。更不要说后来的一些曲折的未来了。
其四,梁山并不存在,很多好汉,在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所谓的上梁山的这件事情,聚义确实是有,但只是一种像天地会一般的方式,并不存在替天行道的伟大愿望,书的作者是把自己的愿景加在书的内容中,让我们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侠义的情怀的一群人,除了文字的需要更是作者施耐庵自己的希望,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去虚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