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2月14日讯“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是抗牢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的必然要求,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实践。当前,德州正在大力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长远发展,完善体系建设,向土地要产量,向科技要能量,向管理要增量,实现土地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就如何抓好当地“吨半粮”创建工作,德州市夏津县白马湖镇党委书记邵剑峰说出了自己的思路。
白马湖镇位于德州市夏津县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南靠聊城临清市,西临河北清河县。辖26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总耕地面积.96亩。白马湖镇地处黄泛平原,耕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成方连片,光照充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粮食种植面积(单季)常年稳定在7万亩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大镇。镇域内有卫运河、七一河、排碱沟、丰收渠4条主要河流,小农水、井井通、个体等灌溉机井余眼,水资源充足,灌溉条件便利。
规划先行,绘就蓝图
今年以来,白马湖镇积极响应市、县“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号召,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研究确立了“三区、四线、五点”的“吨半粮”创建工作五年规划,立足党委书记、管区书记、支部书记“三级书记抓粮”体制机制,实行党委书记包示范田、管区书记包片、农技人员包村、支部书记包地块的“四包”责任制,筹推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良户、良网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种植单产产能,增强良田综合生产能力,推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区”即:1.北部“核心区”。位于白马湖镇备战路以北,包含6个村约2万亩耕地;2.中部“辐射区”。位于镇中部,包含9个村约3.5万亩耕地;3.南部“带动区”。位于镇南部,包含11个村约1.8万亩耕地。“四线”即:东线耕地2.7万亩;2.南线耕地1.5万亩;西线耕地1.3万亩;北线耕地1.8万亩。“五点”即:1.以高效节水为核心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点;2.以全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融合示范点;3.以控肥、控药、控水、控膜为核心的绿色农业示范点;4.以智能化标准化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点;5.以荒地改造、大田托管为核心的有机农田示范点。
科学实施,步步为营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吨半粮’创建工作,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一把手亲自上手研究规划,推动措施落地见效。我们采取“两田”示范带动机制,设立了亩的党委书记‘示范田’,26个村全部划定了面积到亩不等的支部书记‘样板田’,并以此为契机,举办“田间课堂”系列培训活动,将创建工作与农技培训有机结合,持续强化农田科学指导、科学管理。”白马湖镇农业分管负责人毕俊杰说道。
据了解,白马湖镇创建有镇农业联合社1所,所辖26个村均由党支部领办创办了土地股份合作社。自“吨半粮”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该镇依托合作组织优势,进一步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新流转土地6亩。同时,联合种粮大户,立足解决农田“谁来种”的问题,建立“合作社+种粮大户”联合经营模式,以提升农田科学管理能力为抓手,不断优化工作体系,整合耕地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经营,全面落实种、耕、播、肥、防、管“六统一”,实现了良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在解决了农田“谁来种”的问题后,白马湖镇配套建立农技推广体系,结合小麦生长的各个关键节点,依据农时和长势,定期举办“田间课堂”培训会,将农业技术培训送进田间地头。近期,在白马湖镇“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第二期“田间课堂”农业技术培训会上,该镇组织各村支部书记和种粮大户,邀请农业专家,针对冬前麦田镇压技术、除草技术、病虫害防治等进行了现场培训。通过这种形式,推动了田间管理技术措施落实,进一步解决了农田“怎么种”的问题,为小麦安全越冬和丰产丰收打下了基础,赢得了主动。
白马湖镇马堤村种粮大户王德厚说:“镇上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在给老百姓增收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通过参与‘田间课堂’培训会,确实在农田科学管理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对明年小麦丰收很有信心!”
白马湖镇坚持高位谋划、全域推进,创新工作体系,统筹资源配套,推动措施落地,带动全镇粮食成产搭上了“快车道”,为粮食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工作上亮出了名片,走在了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