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选自网络
为丰富清河地域文化,跟上读图时代的脚步,清河故事馆隆重推出“图说清河”影像系列。
“图说清河”是以图叙史,将原本散落于民间的图片再次重新缝合起来。让一张张图片散发出清河的气息,古镇的味道,挽留下原生态的真诚,借以展示清河发展的历史风貌。
编著者的本意是想通过图片的直观,给老清河人一个情感的回忆,给新清河人一个了解过去的平台。尽管画面是有限的,黑白的魅力、历史的定格却是无限的。试想,如果把那些带有岁月痕迹的老照片排列在一起,拼接出的不就是一个已经逝去且无法复制的清河吗?
“都城西北好山多,周道逶迤带此河。”认识清河,感知清河,品味清河,一切就从这里开始吧。
---杜泽宁
第二编
人文肇基附郭边城
清河岸边几堆土,
城垣虽破高千古。
谈天论地寻根由,
大风起兮问汉祖。
——杜泽宁《清河杂咏·登清河古城》
2—1聚落肇始
燕都蓟城(今北京地区)通往居庸关的古大道形成以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清河地域成为古道途经地。春秋战国时期,清河的早期聚落出现在清河北岸台地,即古清河北畔一侧的丘陵高阜上,临河而居,择地筑穴,从而构成生活区与墓葬区完整的人文轨迹。
图2-1-1北京近郊清河镇国营砖瓦厂在工地大量取土制坯时,发现大片的古墓葬。其中有战国时代的红陶瓮棺葬,汉、六朝的砖室墓及土坑墓,唐、辽、金、明各代的砖墓。……根据两次勘查的结果推测,该处可能为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遗址,自战国后又成为墓葬区。
—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图2-1-2
—年,海淀区上地高科技信息产业基地考古勘探和发掘,共发现战国至汉代墓葬余座,唐、辽、金等各时期古代墓余座,发现了一大批珍贵文物,为确立北京汉代遗存的时代标尺提供了完善的资料。
—《北京志·文物志》
文物考古资料辑录
《文物参考资料》:年4月,北京市清河镇和朱房村发现汉墓。6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派傅振伦与北京大学博物馆专科师生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一批文物和二十具汉代瓦棺。
《文物参考资料》:清河镇自年便不断发现许多汉墓,分布地域自清河镇迄朱房村,出土物有绳纹灰陶大瓮、壶、鼎、盂、瓿、博山炉盖、砖、瓦、半两钱、五铢钱等。
《文物参考资料》:年5月,清河镇发掘的大型墓葬,出土有瓦楼、仿漆器的瓦羽觞、俑、盉、井、灶、绿釉鼎、鸡、鸭等瓦制明器。此外,清河镇朱房村尚有汉窑基被发现。
《北京考古四十年》:年11月,昌平县清河发现战国瓮棺墓一座。
《文物参考资料》:年11月,在清河镇发掘的魏晋大砖墓室虽被盗一空,但发现它为悬棺下葬,埋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出土物有瓦井栏顶、铜镜、铜刀、陶盥、五铢钱等物。离此墓不远,发现同时代的砖坑,坑中有铁犁铧二个,为同时代的生产工具。
《文物参考资料》:年,在北郊清河镇发现辽墓区,它与战国、汉、魏、晋、北朝的墓葬综错地在同一地区内,大都早被盗掘,除墓圹建筑外,遗物无几。
《海淀区文博事业纪事》:年2月11日,清河镇出土红陶瓮棺4件。
《文物参考资料》:年,北京新发现的战国墓葬区有两处,其一为清河镇朱房村一带有许多埋小孩的红陶(俗称鱼骨盆)瓮棺被发现。在同一地区的西汉和东汉的土坑墓填土中,都夹杂许多红陶瓮棺残片,因此可以肯定它的时代是战国。
《文物参考资料》:年,在清河镇发现了汉代古城废墟……古城废墟中出土的文物,有磨光石斧和石刀,有战国时代埋葬小孩的鱼骨盆,有汉代的陶器和铜器,明、清的铜器和瓷器。东汉时代五铢钱铜范的出土,不仅说明了王莽以后各地都可以铸钱,同时也提供了对汉代货币研究的重要资料。
图2-1-3清河古城意想图(《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村村史·清河水长流》截图)清河古城又称朱房古城,地处西山之野,蓟门之原,清河之滨,古城占地0.5平方千米,亦为北京古蓟城的边城,汉代军事城镇遗址。
清河古城遗址
遗址位于北郊清河镇西二里许,—年清河砖窑厂在遗址附近取土时,发现有汉代的墓葬和部分陶器,但并没有引起我们对这座古城的注意。直到年正式调查以后,这座城垣才被发现。西南两壁保存尚属完整,全城周围约米,一座正方形的古城。年以后共发掘了六次,文化层平均厚1米左右,离地表五六十厘米左右完全是扰乱层次,这是因为接近耕土层之故。包含物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以大口盆和敛口罐最多,陶质很坚硬,一般都是轮制,夹砂粗红陶占的比例数最少。另外,汉代的绳纹最多,陶质很坚硬,一般都是轮制,夹砂粗红陶占的比例数最少。汉代的绳纹砖和方格纹砖约占全部出土物的2/3。有的地方用汉砖砌的墙基仍然保存得很完整。在探沟中还发现一座汉代的炉灶,保存很完整。在炉灶的附近堆积有被火烧过的兽骨,灶内有少量的汉代陶片。在城垣南壁所开的豁口夯土中所发现的陶片,大部分还是战国的,其中有少量的汉代陶片。在遗址中出土和采集的铁器共40多件;城墙北部中央发现有冶铁的痕迹,在附近发现有铁器和铜簇等。铁器有耧足、锄、镬、库铲、剑、钺、戟、环刀等。在古城中随时可以发现五铢钱。根据这些材料,我们推断这座古城不会早于战国。从城内出土陶片比较来看,它应该是一座西汉初期修建的城垣,由出土的铁器来看也是如此。有些问题尚须全部发掘完毕后,才能得出结论。
—苏天钧:《北京考古集成》
图2-1-4清河古城遗址(网络图片截图)据考古资料,清河朱房古城为战国至汉代时期始建,古城墙夯土层中,发现大量战国时期典型的夹沙陶片,表明此地域在战国时期已有早期聚落出现。
(本文图片均截图自《畿甸清河图录》)
杜泽宁,字水平,笔名图木热,北京人,祖居京北清河。年出生,年“下乡”,年返城,后从事健身器械制造以及健美教练工作,年因病退休。在此期间,曾在《内蒙古日报》《垂杨柳》《世界体育用品博览》《海淀史志》《北京史地民俗》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和专业文章,著有《麦海吟》《器械健美》。
因素爱文史,长期以来以京北清河镇为考察对象,致力于清河地方史史料的收集与研究,著有《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村村史·清河水长流》《京北畿甸清河镇》《畿甸清河图录》,与他人合作主笔《清河村志》。现为北京市海淀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海淀区清河街道文史顾问,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
第一编(一)源远流长
第一编(二)清河缘起
第一编(三)文明启蒙
第一编(四)古道探幽
清河故事馆简讯
暂时闭馆通知
根据上级要求,在开展疫苗接种期间,为防止人员聚集时,出现交叉感染情况,清河故事馆首届综合展自即日起,暂时闭馆。开馆日期,另行通知。
综合展自开展以来,得到了大家的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