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导致荨麻疹炎症介质是什么吗?
随着国内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已被发现与荨麻疹发病相关的炎症介质多达数十种,其中肥大细胞是炎症介质的主要来源。
能引起速发相的原发介质有组胺、蛋白多糖、中性蛋白酶、氨基葡萄糖苷酶、5-羟色胺(5-HT)、激肽系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前列腺(PG)等;而引起迟发相的活性介质有白三烯(LT)B4、C4、D4、血栓素(TX)等。
1、组胺
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介质。实验研究表明,把一定剂量、一定浓度的组胺注人皮内会产生典型的风团样皮损,即路易斯三联反应:首先在注射部位产生红斑;继而其周围也产生反射性红斑;1~2分钟后产生中心性水肿(即风团),并伴烧灼感或痒感。而且很多荨麻疹患者血、尿及风团局部均可发现组胺浓度升高。体外试验显示,组胺可引起毛细血管后小静脉内皮细胞收缩,通透性增加,产生局部水肿(风团),进而引起小动脉扩张,产生红斑。而不同组织细胞可对组胺产生不同的效应反应。
2、激肽系统
激肽系统由激肽、缓激肽、赖氨酸缓激肽及蛋氨酸缓激肽等多种化学成分组成。其生理效应主要包括扩张小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皮肤痛觉以及收缩平滑肌。缓激肽能使平滑肌缓慢收缩。在接触性皮炎、色素性荨麻疹及划痕症患者中均发现有缓激肽样活性物质存在。临床研究发现,在使用了血管紧张素酶抑制药(ACEI)的患者身上偶尔可出现荨麻疹症状,这被认为与抑
制了激肽的下调有关(ACE本身可下调激肽)。
3、血小板活性因子
血小板活性因子(PAF)是一种来源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血小板的可溶性介质。血小板活性因子注入皮内后可引起皮肤一过性发白,并伴有烧灼样痛感,说明血小板活性因子具血管收缩作用,此种作用的强度超过组胺倍,并在注射后5~6小时达高峰,在24小时后才逐渐消退。
4、前列腺素
前列腺素(PG)是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途径催化产生的代谢产物之一,是一类具有强力致炎症作用介质。阿司匹林等抗炎药物能阻断其生物效应。前列腺素的种类很多,主要根据产生前列腺素的细胞、组织类型及刺激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如皮内注射PGE2可引起血管扩张、风团、痒或痛感;而皮内注射PGF2。、血栓素B2(TXB2)却引起血管收缩。PGG2、H2、F2。、D2及TXA2具收缩平滑肌作用;而PGE2及I2却引起平滑肌松弛。
5、白三烯
白三烯(LT)属于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合酶途径催化而产生的代谢产物之一。白三烯在体内的含量虽然微少,但却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并且是某些变态反应、炎症以及心血管等疾病的中间化学介质,具有能引起平滑肌缓慢而持久收缩的作用。实验研究证实,白三烯C4、D4、E4,注人皮内后会引起注射部位附近的血管扩张,并且产生局部红斑、风团现象,而抗组胺药物不能取消此种作用。
这就是我们荨麻疹反应的一些介质,所以在西医治疗主要是用抗组胺药,所以当你用好荨麻疹还暂时控制,但是药效过后又开始复发,因为抗组胺药只四抑制了组胺,但是并没有解决释放组胺的根本原因,所以西药没有解决慢性荨麻疹,暂时来说西医水平还没有到能解决的层级。所以解决荨麻疹荨麻疹还的来选择祖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