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文化·行走大运河”记录与思考之四(邢台段)
邢襄涛声吟新曲
大运河邢台临西段。河北日报记者田瑞夫摄
“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
在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的笔下,船桨拂过烟波,摇曳出大运河畔邢台古临清的盛世繁华。透过这诗情画意,我们仿佛得以窥见彼时运河水波映照出的人间烟火。
岁月之下,山河变迁。当我们踏上邢襄古地,行走大运河时,仍可体会那些诗文中曾咏赞的盛景。涣涣运河水,载着千年绵长文脉,绕过万仞山,穿过千座桥,始终氤氲着邢台丰沛的漕运史话。
那一声声辽远铿锵的号子、一曲曲激越粗犷的乱弹、一块块质若金石的贡砖、一座座坚实沧桑的码头、一招招气势逼人的武功,还有那两岸的亭台楼阁、商铺民居、老街古巷……伴着奔流的运河之水,从悠远的历史深处款款走来,恰如赴一场跨越千年的约见,给绵延不断的历史画卷绘上崭新的图案,彰显出邢台运河的隽永魅力。
运河乡情动心弦
浩瀚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从容奔流,悠悠水脉融汇起中华南北文明,是怎样的荣耀。而这份荣耀背后,闪耀着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郭守敬。我们脚下的邢襄古城,正是“京杭大运河之父”郭守敬的故乡。
虽然大运河并未流经邢台市区,但这里却镶嵌着运河水脉最动人心弦的一抹亮色。
土生土长的邢台市民张明,童年记忆与郭守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守敬小学里的朗朗读书声、守敬北路上的匆匆步履、郭守敬纪念馆中瞻仰先贤生发的敬仰之情,都深深镌刻在他的脑海中。如今,已为人父的张明常带着年幼的女儿沿着儿时走过千百遍的守敬北路一路向北走,来到达活泉公园,在郭守敬铜像下散步玩耍,去郭守敬纪念馆看兴建水利成就展。在张明心里,郭守敬是邢台的自豪,每一代邢台人都应记住先贤的不凡成就。
年幼的女儿蹦蹦跳跳地围着公园内郭守敬铜像和观星台奔跑,跑累了便回到父亲身边喝口水,还会调皮地学着铜像的姿势,站得笔直,手持书卷举首仰望。这时,张明给女儿讲起郭守敬以科学智慧将长长的运河裁弯取直,让南来北往的货物少走多公里水路,更快捷地运抵目的地。小女孩忽闪着一双大眼睛,听得入了迷。
多年以后,这一幕也会成为萦绕在她思绪深处关于大运河的乡愁吧!
贝州古城遗址,夕阳之下,更显沧桑。
出生在贝州古城脚下的许文涛,将古城墙看作自己的一位老朋友。小时候,一群玩伴最喜欢在高大雄伟的东城门疯跑,每次爬上高高的城墙都会费好大劲儿,还时常需要哥哥们伸手拉一把。老许说,那时站在城墙上犹如踩在“巨龙”背上。如今,两鬓斑白的老许聊着儿时的古城记忆,笑得像个孩子。
“我们这儿也曾有条‘老’运河呢!”老许说的是城东隋唐运河曾流经的位置。顺着老许手指的方向,虽未找到古运河故道,但眼前夕阳余晖落在土墙夯筑的城垣上,颇有古人笔下“茫茫白水环城郭,片片红霞照戍楼”的味道。
如今的贝州古城大部已成为湖泊、残垣或耕地,遗存可见的是依州城东南角而建的古县城,与两侧村落相伴相依,虽然早已看不到当年“天下北库”富甲一方的水乡泽国景象,但千年运河积淀的文化传奇却生生不息。邢台市清河县方志办主任李靖不止一次来到古城遗址,在他看来,大运河在沿岸人们的心里是有灵性的,它孕育了许多真实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唐代两次贝州之战、宋代著名的王则起义等载入史书的历史事件,足以证明内敛沉静的古城曾经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连罗贯中、冯梦龙的神魔小说《三遂平妖传》,也是在王则起义的史实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李靖自豪地说。
奔流千年,运河两岸处处都是历史沉淀的印记。城河相生,这条古动脉曾孕育了众多繁华之城。
自小生长在临西县卫运河边的万文礼,是一位临西文史爱好者,对穿境而过的运河感情笃深。站在二十来米宽的运河边,湍急的流水“哗哗”作响,要想让身边人听清自己说的话,得高门大嗓地喊:“当年运河水量丰沛的时候,河面有百米来宽。”伴着水声,听到万文礼这句话,我们心生向往。
“北魏时,咱们现在站的地方属‘古临清’,是南北水运的枢纽之地,天下皇仓的国库之城。”对于被运河滋养繁盛的临西古城池,万文礼如数家珍。仓上遗址、临清古城遗址等,都是隋唐故道沿线历史的见证。元代改道后形成的京杭大运河则孕育出河西镇、尖冢镇、油坊镇等运河城镇。
曾经的故国家园,在时光的裹挟下走入历史深处,只有古老的河道,依旧默默守护着一方水土和乡民。忽然,“啾”的一声鸟鸣,循声望去,一只白鹭擦着水面划过,又挥动着翅膀飞上蓝天。
一目千年,邢襄古城把历史铭刻在土地上。如今的大运河,已成为一条重要的文化纽带,连接着一座古城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千载文脉代代传
历史之河奔腾不息,似一位不知疲倦的母亲,用她的智慧慷慨地滋养着流经地域的文化。那些活态的、弥足珍贵的民间技艺和人文精神,承载着一个个运河故事,凝固着一段段运河时光,成为运河两岸最鲜活的记忆。
“叮当,叮当”,悦耳的金属声和着“哗啦啦”的运河水韵,从古临西一路向北到达北京城。这声音是明清两代检验建造皇家宫殿所需贡砖质量的标准之一。
“在中国史学界,有‘水上漂来的北京城’一说,雄浑宏伟的紫禁城与运河的繁荣、漕运的发达息息相关。临西因傍临运河、交通便利,出产优质的‘莲花土’,被朝廷钦定为贡砖烧制基地。鼎盛时期,卫运河两岸炉窑有数百座。”万文礼指着远处的一个“黄土包”说,这一片有好几处明清砖窑遗址。田野中,沐浴了百年春风的酱黄色砖窑遗址,犹如一位通古博今的智者,以见证者的姿态诉说着当年的热闹与繁华。
临西陈窑村,运河岸边圆滚滚的木头在高大的炉膛里烧得正旺。一位浑身沾满尘土的、敦实的中年汉子正透过窑炉上的小窗观察火势。他叫陈建磊,是临西贡砖烧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烧制贡砖的莲花土是临西这一带的特产。因临西靠近黄河古河道,黄河水的反复冲刷,留下大量的淤积土,这种土有三层,红、黄、白,因此被叫做莲花土。用这种土烧出来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陈建磊身后的一座“小山丘”都是他囤下的莲花土,他说,这些存货够用五六年了。
烧砖需要精准掌控火候。火候不够,砖会过软、易碎;火候过大,砖则易变形。陈建磊心里总得绷着一根时间的弦儿,因为时间是最精妙的工艺大师。除了时间,贡砖烧造工艺也十分讲究,包括选土、碎土、澄泥、熟土、制坯、晾坯、验坯、装窑、焙烧、洇窑、出窑等18道工艺。如果天气适宜,一窑贡砖最快也要两个月制成。
“玉河秋水流涓涓,舳舻运砖如丝连。”“叮当,叮当”,这清脆的金属声,不仅在明清运河中回响,如今,也随着发达的交通响遍全国,甚至传到海外。
运河悠悠,逶迤绵长。她以时间与空间的尺度凸显着人类的智慧和勇气。运河滋养了武术,武术丰富着运河,邢台武术在波涛滚滚的运河水中,沉淀为睿智、坚韧、勇毅和坚定的武魂。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南拳和北腿,少林武当功,太极八卦连环掌,中华有神功……”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中国功夫》中提及的“北腿”指的就是发源于邢台市临西县的潭腿。
临西县尖冢镇龙潭村,潭腿第99代传承人李正国身着黑色功夫服,正在院中习练拳脚。潭腿始创于唐末宋初,至今已有余年历史。潭腿之名借用发源地龙潭寺的“潭”字,明代龙潭寺水陆交通极为便利,著名的隋唐大运河永济渠故道就位于龙潭村东,龙潭寺周边的潭水则来自永济渠,潭腿得益于运河漕运的盛行和运河文化的滋养,经由大运河在全国传播。
“弘扬中华武术,振兴民族精神。传承潭腿,扬我国魂。”随着清脆响亮的口号声,临西县光明学校余名学生从教室奔向操场,整齐列队。“前后左右对齐,声音要洪亮。”在总教练李正国的指令下,学生们动作娴熟地操练起潭腿武术,一招一式,虎步生风。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非遗熏陶,年,学校将潭腿武术引入课间操,把潭腿文化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让学生多视角了解潭腿文化、运河文化。
悠悠运河水,催生了不同的武术流派。南来北往客,在邢台留下许多的武林传说。
清河县朱唐口村,河北省非遗项目曦阳掌太平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牛海岭正挥拳舞臂。他动作迅如脱兔,轻如云鹤,缓急轻重,敏捷灵活。“清河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自古以来就有崇侠尚武的传统,当地传习有太极拳、八卦掌、太平拳等十几种武术门类,习武者达数万人。其中,曦阳掌太平拳在清河县境内流传最为广泛。”悠长的历史,让牛海岭甚是自豪。
大运河畔,既有劲吹的浩荡武风,更有回响的乡土弦歌。
“一日咱喊,锔盆子、锔碗、锔大缸……”郝一生,临西县吕寨镇贾村人,艺名“小石头”,是河北省非遗项目临西乱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年出生的他精神矍铄、身体健朗,将一生付与高亢悠远的乱弹。“我14岁在本村乱弹戏班跟侯二臣学戏。先学唱腔,学会唱腔后,接着学整出戏。”始于明正德与万历年间的乱弹,最初因供帝王观赏称之为“銮坛”。后随大运河流传到临西,融合了其他剧的声腔,故称“乱弹”,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给临西老百姓带来了无数的欢乐、滋养和慰藉。
“好衣不过丝棉,好听不过乱弹。”郝一生老人说,临西乱弹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主要曲调有“慢乱弹”“猛一碰”“一股头”等四十余种,其道白和歌词都用普通话,伴奏乐器以唢呐、笙、月琴、笛子等管乐为主。说得兴起,老人站起身来,头一昂,一声高腔,声如炸雷直冲头顶。
“郝老师,孩子们到了,您给他们说说《清水河》吧。”一曲刚停,临西县文化馆馆长张霞带着几个八九岁的孩子来到郝一生面前。郝一生拿出《临西县乱弹传统剧本》,“这是我口述,县文化馆整理出来的。我现在经常参加县里组织的送戏下乡活动,还进校园给孩子们讲乱弹历史,教唱乱弹段子。我们这里还有乱弹培训班,专门教那些想学戏的人。”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乱弹地方戏曲饱含兴趣,郝一生欣慰不已。
悠悠古渡展新颜
千载运河,奔腾不息。她从历史走来,不会仅仅留存于博物馆、历史遗迹和人们的回忆中,而是更加鲜亮地“活”在当下。曾因运河而兴的一座座城镇,重新寻找与运河的切入点,伴着一脉水韵向未来流淌。
清河县朱唐口村运河古渡岸边,野花飘香,芳草萋萋。一座凉亭里围坐着四五个正在唱戏的村民,初夏的微风从河面吹来,带来丝丝凉意,愉悦幸福写在他们脸上,透出阵阵温馨气息。这条流淌了两千多年的运河,几度兴衰。如今面对古运河,你显然无法拒绝它带来的美丽风情和崭新光彩。
水面光影闪烁,荷花颔首轻摇,芦苇随风轻舞,飞鸟悠然掠过,敦厚坚实的青砖码头静静地注视着历史轮回……家住清河县油坊镇的唐召兴对眼前的运河最熟悉不过。从十几岁开始,他就在运河边谋生计,拉过纤,也扛过盐袋。“油坊码头每日往来船只众多,从30吨到吨的货船进进出出,直到上世纪70年代,邢台东八县的进出货物还在油坊转运站装卸。”唐召兴所说的油坊码头是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重要码头,现存运煤码头、日杂码头、运粮码头、运盐码头、货运码头、客运码头六个码头。明代至民国初年,油坊码头舟来船往,商贾云集,被人们誉为“北方的小上海”。在大运河的流水声中,清河也迎来了她的黄金年代。
运河渡口热闹而繁忙的景象已被藏进历史的书页,但运河文化的影响力并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在新时期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如今,新桥飞架运河之上,站在桥边,可以想见在几千公里的河道上,历朝历代所发生的故事。虽然已不再是交通要道,运河的水仍在默默流淌,运河的风景依然赏心悦目。运河中心的木栈道让这一片水和人们相偎相依。立于油坊码头上临水而望,古老的大运河展现出新的风采,百亩荷塘中映日荷花别样红,芦苇荡里水鸟悠闲嬉戏。夜晚,景观带灯火通明,人们在油坊码头上唱着歌,跳着舞,大运河综合文化长廊成为欢乐的海洋。
融入欢乐海洋的不只运河两岸的居民,还有从北京专程到邢台体验运河游的辛若汐等人。
郭守敬纪念馆、贝州古城遗址、渡口驿沉船遗址、陈窑遗址、尖庄水工设施、八里圈清真寺、油坊码头及险工、朱唐口险工、益庆和盐店博物馆……一路走来,辛若汐收获颇丰,“当历史文化与时代元素相撞,邢台这座运河古城在文化的浸润下更加耐人寻味。”
的确,大运河邢台段明清运河与隋唐故道并存,曾有着“路通吴越,轴舻帆影达三江”的繁华,历史遗产资源多样,文化底蕴深厚。“活化”璀璨遗存,放大禀赋优势,一张描绘运河邢台段新貌的“蓝图”已经缓缓铺展在眼前:沿线文旅资源将穿珠成链,构建“一轴、一廊、两核”发展格局。围绕卫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这一主轴,以永济渠遗址为廊道,开展永济渠考古勘探工作,清河运河文化展示核心及临西运河文化展示核心这“两核”则将展示文化遗存、古代水运名镇遗址及其水工设施,以及因河而兴的运河商贸文化和崇德尚武的人文特质,彰显运河重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于是,大运河畔这样的火热场景成为滋养百姓的新常态——
在郭守敬纪念馆浑仪简仪前体验天文观测;在清河县城、临西尖冢镇龙潭村学习曦阳掌太平拳和临西潭腿等传统武术;在王什庄村、油坊镇观看中华张氏传统祭祀、民间八会表演等习俗;在清河县葛仙庄镇马屯万亩山楂观光旅游区“春天赏花、夏天避暑、秋天采摘、冬季踏雪”;到羊绒时尚小镇参观羊绒针织智能化制造的样板工厂,定制羊绒服装……
大运河是奔涌的,也是宁静的;是古老的,也是年轻的。她始终与沿岸百姓相依相伴,无论古韵,抑或新曲,都是如此美妙悠扬,升腾着勃勃生机,续写着这条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继往开来的千古佳话。(河北日报记者肖煜曹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