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头镇《情润东淀洼》征文作品
悠悠清河
作者:刘凤学
我不是大清河沿岸的居民,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了解与孰知,深情与热爱。早在三十年前,就与大清河亲密接触。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极差,为了谋生而四处寻找经济来源,初中毕业的我,最不喜欢干农活,从小就跟着三哥打鱼摸虾,除了总有鱼吃,还能给家庭换些零花钱。我和三哥在十里八村是有名的‘鱼鹰子,’镇上的早市、晚市,爱吃鱼的乡亲基本都认识,二十里地以内的大河小沟没有不熟悉的。那一年比较干旱,周边的水源不是干枯,就是草多下不去网,总不能断了经济来源吧,于是,我和三哥决定北上。那时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一个家庭能有两辆铁驴(用钢管焊接,车身重,结实,可驮几百斤重物,俗称铁驴),相当不错了,我和三哥每人一辆。带好各种逮鱼工具,干粮和水,顺着村西的土路,伴着初升的一抹红韵,颠簸着向北骑行。夏日的清晨,风是凉爽的,麻雀在路边稀疏的老榆树上,三五成群的闲聊、追逐,我们的经过,并没有引起它们太多的注意。虽说是清晨,由于干旱缺水,庄稼也显得无精打采,叶子蜷缩着,与路边的草对视,渴望一场雨的到来。经过了条条熟悉的沟沟坎坎,我们仿佛走出了很远,甚至有些迷路的感觉,汗水湿透了前胸后背,脱了上衣,长期被太阳暴晒的皮肤,恐怕血液都被晒黑了,让人欣慰的,是那鼓起的块块肌肉。“渴了吧,下来歇会,喝点水,”我答应着。“也不知走出多远了,这是哪里,老五(我排行),你发现了吗,这里的庄稼明显比咱那边长势好,颜色也绿,周边应该有充足的水源,”“那就赶紧吧。”我猛喝了两口水。太阳缓慢的向正南方移动,我们继续北行。碧玉般的玉米、大豆舒展着腰肢,高矮相连,层次分明,前面不远处,一条绿带阻挡了我们视线的穿越,像一条绿色的龙,若隐若现,在空中飞腾。好像闻到了鱼腥的味道,我们加大了脚下力度,登上那高缓的堤坡,似一座美丽的玉带公园映入眼帘。堤上树木成排,错落有致,树荫下风清气爽,各种野花野草装饰两岸,岸坡上是绿油油的农作物,一条百米宽的河流横跨东西,坡与坡之间足有几百米,岸坡下的芦苇密密麻麻,郁郁葱葱,两条由芦苇铺就如绿毯般的中间,是那股弯弯的清流,如碧玉飘动,清澈明亮,耀眼生辉。微风吹过,波纹皱起,金光四溅。简直是人间仙境,世外桃园。虽说是景色怡人,但经验告诉我们,不能轻易下河。我们沿着河堤向东骑行,平坦的河堤,省了不少力气,自行车如野马脱缰。前面隐约出现了村庄和模糊的桥梁,堤下看去,一条小船停靠岸边,岸上一个简易的棚子。把自行车靠在树上,我们快速跑到棚前,门口是敞开的,棚子四角能看到外面,一对中年夫妻正在休息。三哥忙上前:请问大叔这是哪里啊,我们路过,走迷路了,这条河叫什么河?男人看看我俩,憨厚的脸上露出笑容:这里是台头,这条河叫大清河,你们也是逮鱼的吧?我和三哥对视,有些奇怪。男人笑呵呵的:没关系小伙子,我就是台头人,以打鱼为生多年了,看你们车上的家什就知道你们是干嘛的。我和三哥挠挠头皮,三哥抻出一根大前门递给男人:大叔,我们哥俩也是没办法啊,第一次来这里,给您添麻烦了。男人点着烟,憨厚的笑着:没事,都是穷老百姓,混口饭吃,老天爷赐给咱穷人的这条河,大家人人有份。看着男人那张黝黑朴实的脸,诚恳热心的语言,我们很是感激。男人又说:看到前面大桥了吗,上桥下坡,路口右拐,那是台头的早市和晚市,那里有专门卖鱼的摊位,我就在那卖鱼,有什么事可以去找我。台头人真实在啊,按说同行是冤家,可人家却如此大度,真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男人又说:你们最好往西远一点,那面逮鱼的少,应该鱼也厚(多)些。我们无法表达当时的心情,告别了这对夫妻,不知疲倦的西行,在一个适合下水之处,把应用之物卸下,这种环境只能用虾篓和丝网。我和三哥熟练的把一条条丝网支好,然后,几十个虾篓放进诱饵,沉在紧挨杂草和芦苇的浅水处,上面用泡沫做好标记。一切准备就绪,才感觉到暖暖的清河水,柔柔的、软软的、滑滑的,飘动时如绸缎般舒适。怪不得靠近大清河的庄稼都优于别处。有这么好的水,我和三哥可不能错过,较好的水性,超强的体力,我们从东游到西,从南游到北,我们如鱼得水,我们海阔天空。清河的水,洗掉了疲惫,洗掉了汗水,洗出了多年不曾有过的滋味……那时候买不起手表,只能观察太阳的角度,眼看到了晌午,游尽兴了,也累了、饿了,树荫下,拿出馒头、咸菜、咸鸡蛋,饱餐一顿,迷迷糊糊,揽着清河的一缕温馨进入了梦想。也不知睡了多久,睁眼一看,日头稍微偏西。我和三哥赶紧下河收网。当我们看到丝网上的鲫鱼和白条都是白磷清背,且手感细滑,已经想到,这鱼肉质松软,美味可口,肯定好卖。虾篓里的小虾和小鱼,足足收了两脸盆,抓一只白白胖胖的小河虾,掰开肚皮,两指一挤,鲜嫩的虾肉入口,堪称绝世美味。半日的收获,比平时三五日还多,我们如同发现了宝藏。一切准备就绪,三哥说:趁着天还早些,咱俩到台头晚市上转转,看看行情然后再到咱们镇上赶晚市。我点头同意。转过了台头大桥,下坡三百米,右面向西有条宽敞的土路,只见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提篮的,背包的,推车的,各求所需,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哎,五块钱一件啦,快来买啊;哎一块钱一堆啦,新鲜的蔬菜啊;对不起大姐,我们这不打价……浓浓的台头口音,纯朴直率的台头人。我们把车靠在僻静处,旁边就是鱼市,只见木桶、大盆小盆,还有专用的铁槽子里,放着不同品种的鱼,草鱼鲤鱼白鲢鱼,鲫鱼嘎鱼大鲶鱼,麦穗撅嘴大头钉,黄鳝泥鳅小河虾,真是品种齐全,应有尽有。哎兄弟,买鱼吗?还有河虾,纯正的大清河产品。面对着台头人的热情,我们只好点头微笑,问一问价格,然后顺着原路,伴着落日红霞快速返程。我和三哥直接到了镇上的晚市,虽然有些晚点,当我们把鱼虾摆出,好多人都围拢过来:你哥俩怎么才来啊,我们都转悠半天了。哎呦,这是哪逮的,这么漂亮,还有这虾,真鲜亮。三哥说:先别问是哪逮的,回去尝尝再说。除了我们自己留下一些,没多长时间,鱼虾卖的干干净净。我们喜在心头,两张黑脸上挂满了笑容。俗话说,吃惯了嘴,跑顺了腿,大清河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水好,景好,鱼虾好,满足了我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那些‘吃货’们,更乐得我们每日的出现。与清河朝夕相伴,还有纯朴憨厚的台头人,这样过了开心的几年,而后,我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离开了我的家乡,离开了我熟悉热恋的大清河。其实,无论在何时何地,大清河始终没离开过我的记忆,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印记,以至于在我入伍多年,参加工作之后,又与大清河亲切的拥抱。过去逮鱼是为了谋生,而今,我迷恋上了钓鱼,大清河的鱼是我印象最好的,白鳞青背,肉鲜味美,所以,无论是春夏秋冬,我都与清河为伴,与纯朴的台头人为友。特别是与台头的战友聚会,大清河是我永衡的话题。现如今,政府加大力度对清河的改造和治理,水清物丰,景色怡人,各种水鸟珍禽眷顾于此,红砖铺堤,花树丛丛,片片荷花映衬着河水,洁白的鸭群享受着安宁,牧羊人唱着悦耳的歌曲,唱出了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捕鱼者站立船头,那份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融进了大清河的温存。清河两岸,硕果累累,清河所在,人杰地灵。台头的西瓜,远近闻名;孙氏祠堂,久远而凝重;二堡村的园区,规划宏伟大气;大六分的皇家杆会,三百多年历史,堪称绝技;海棠园的艳丽,万众赏心悦目;绿园的佳肴美景,人人赞不绝口,还有精湛的陶瓷制造,万亩的绿地园林……我不清楚大清河之水造福多少两岸百姓,相信我们有目共睹。更值得期待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将大清河重新治理装裱,开通漕运,设立码头。在东淀区域建成万亩湿地,建造万亩荷花塘,国家级公园,使之成为一颗璀璨耀眼的世界之星。刘凤学,天津静海区作协会员。乐观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欢与文字为伍,把百姓中平凡、伟大、正能量的感人故事分享给大家,为静海文化的蓬勃发展增砖添瓦。
近期爆款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