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基本上是独立题材的,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要么是历史改编,要么是民间传说。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水浒传》和《金瓶梅》,故事就有相同的桥段,只不过后来演变成不同的结局。而且,《红楼梦》和《金瓶梅》也有许多寓意相似之处。可以说,《金瓶梅》是连接了《水浒传》,又孕育了《红楼梦》。
《水浒传》的故事人尽皆知,作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又入选了中学教科书。《水浒传》也因为“反抗暴权”的精神被赞赏。
不过,《水浒传》也有另一面,就是杀气太重,书中处处显示出暴力元素。
在小说的社会里,普通老百姓活得很辛苦,无论是种地的农民还是做小买卖的百姓,都会被官府盘剥,甚至被强盗骚扰。像少华山、二龙山的好汉都是经常下山抢劫财物和粮食,孟州十字坡的张青、孙二娘是开店劫杀过往商客做成人肉包子的。
后来,这些人都归顺了梁山,梁山成为山东、河北一带最强大的强盗组织。
在梁山上,几万人大腕喝酒大块吃肉,主要靠抢劫为主,祝家庄、大名府、曾头市、青州等等,当地的百姓可就遭殃了。水浒的世界,拳头硬生存的概率就越大。所谓快意恩仇,其实就是杀人放火,以暴制暴。
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杀戮的往往就是无辜百姓,比如江州劫法场救宋江,李逵杀害了很多无辜的围观者,祝家庄和大名府之战也是许多百姓无辜受害。暴力就是《水浒传》的内核。
相比之下,《金瓶梅》是走了另一种路径。
“武松杀嫂”在《水浒传》里是一个经典的复仇故事,通过武松这个人物的表现手法,展示了道德碾压欲望,每个人物都善恶分明:潘金莲是淫妇、西门庆是恶棍、武松是英雄。
《金瓶梅》的故事也借用了“武松杀嫂”的桥段作为开头,但是故事的发生地改在了清河县,清河县紧临大运河,商业贸易发达。
《金瓶梅》写的是欲望和道德对抗,最后是道德溃败,欲望胜出。
小说的人性非常复杂:潘金莲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步黑化;西门庆有着商人的精明,又放纵欲望不懂敬畏;武松也有自己冷酷无情的一面。
《金瓶梅》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和欲望,复杂的人性是世界的本质,尊重人性的欲望也是社会的进步。潘金莲的邻居并不关心潘金莲跟西门庆的奸情,李瓶儿改嫁了三次也没有人歧视,大家看上去都很冷漠。
这样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与人相互之间有着清晰的边界,这是商业城市带来的转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生活。
没有了《水浒传》中那种一言不合就拔刀相向,《金瓶梅》里的普通人就可以靠做小生意养活自己。这样一个商业社会,草根可以生存,娱乐可以多种,只不过精神相对放纵。
西门庆所有的关系,包括兄弟朋友,妻妾等等,都是建立在金钱和性的基础上,这注定无法建立更持久的情感联系。书中每个人都活在欲望之上,活得放纵,死得糊涂。
跟《金瓶梅》相比,另一部名著《红楼梦》的主题,是欲望的升华,以审美的方式处理欲望。
在正常的状态下,欲望能以合乎伦理、道德的方式发泄,但是在失常的方式下,就需要艺术和文学来进行创造和成就。
比如潘金莲,她对爱情有期待,但是她的欲望受阻,发展成了畸形的占有欲和破坏力。
到了《红楼梦》,潘金莲的形象有了分化,聪明霸道的一面活成了王熙凤,协助管理家政,做得有声有色;对爱情期待的一面活成了林黛玉,高贵纯粹,活得独立又自由。
西门庆在《金瓶梅》是极度好色之人,看见美貌的少妇就想亲近。《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同样是博爱,钟爱全天下好看的女孩,但这种想法,终归是意淫。
不过,两者的爱是不同的,西门庆的爱主要是性的欲望,贾宝玉的爱是精神层面的理解和尊重,甚至还有忏悔。可以说,贾宝玉也是西门庆的。
《红楼梦》里提到了“黛玉葬花”,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葬花吟》,意识到,人终有一死,生命越美好,就越脆弱。既然这样,不如活得。于是宝玉和黛玉爱得互相理解、互相爱恋,共同珍惜美好的事物。
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红楼梦》的灵魂,《红楼梦》对《金瓶梅》实现了全方位的升华,既呈现了精神世界的美好,也深入探讨了生命的各种可能。
看到这,我们可以看出《金瓶梅》的作用,上承《水浒传》的暴力社会,过渡到《金瓶梅》的商业社会,再升华到《红楼梦》的爱情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