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望出清河,清河十三大名门望族详解
TUhjnbcbe - 2024/10/29 16:25:00

秦朝中后期,置清河郡,在今河北省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

东汉时期,改清河郡为清河国,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

隋朝时期,清河郡改置贝州,治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谢炉附近。

唐天宝元年,罢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

金代时,属大名路,因清河连年大水,遂移恩州治于历亭县,自此清河仅县存,不复为州郡。

清河地处中原王朝的统治腹地,自从设州郡开始,其战略地位就不言而喻,在中国世家大族发展的黄金时期,清河也孕育出了很多响当当的大族,现在就古代清河的十三大名门望族进行一一详解。

清河张氏:张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二出自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称张氏。其三出自乌桓、女真、鲜卑、匈奴、契丹、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等汉化改姓。

当代张姓为全国第三大姓,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其中河南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张氏郡望共有26个,分别是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张氏的总堂号为清河堂。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县张氏最为显赫,史书多称清河东武城张。

清河崔氏:崔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其一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齐国君主齐丁公伋嫡长子季子的封地崔邑,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其二源于朝鲜民族,出自唐朝时期朝鲜半岛新罗国留唐学生,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其三源于蒙古族崔珠克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其四源于京族、彝族、回族、土家族等汉化改姓。

当今崔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安徽,广东,江西,浙江十省,其中河南为崔姓的第一大省,崔姓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崔氏的主要郡望有清河郡、博陵郡、荥阳郡。崔氏的主要堂号有清河堂、荥阳堂、阳丘堂、噤李堂、博陵堂、三相堂、世德堂、紫现堂、五莲堂、兰陵堂、余庆堂、洪仁堂等。

清河崔氏源于崔良的十五世孙秦朝大夫崔意如,因功被封为东莱侯,他生二子,老大崔业字伯基,西汉时袭东莱侯,居清河郡东武城县。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业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许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郑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东汉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北魏孝文帝时被列为一等大姓,即崔、卢、王、郑。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12人,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崔氏后裔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使崔姓由晋至唐近年长盛不衰。

清河房氏:房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一源于祁姓,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以国名为氏。舜继位以后,改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于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人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其二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工匠房,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其三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出国之邑房渚,属于以地名为氏。其四出自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鲜卑族有屋引氏,入中原后改为房氏。

房氏的主要郡望为清河郡、河南郡、济南郡、房州。房氏的主要堂号有清河堂、河南堂、济南堂、乐善堂、房州堂、国器堂、继锦堂、敦伦堂、中书堂、亲睦堂、孝友堂等。其中房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傅氏:傅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其一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由的封地傅邑,属于以国名名为氏。其二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其三出于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属于以地名为氏。其四出自祁姓,帝尧子丹朱之后,王使夿宰忌父帅傅氏及祝、史奉牺牲、玉鬯往献焉。其五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赖国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其六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太傅和傅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七源于官位,出自两汉时期的傅丞、元朝时期官吏傅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其八源于满族汉化改姓。

傅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西、浙江、湖北、山东等五省,其中傅姓第一大省是湖南,全国形成了南川湘皖赣浙、北豫鄂鲁冀两块傅姓大聚集区。傅姓的主要郡望有北地郡、清河郡。傅姓的主要堂号为清河堂、兴商堂。其中傅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付氏:因在二简字过程中,将傅字简写为付,造成大量傅姓人士改姓付姓,后二简字取消,仍有大量傅姓人士仍使用付姓,造成付姓人口爆炸式增长。清河付氏,同上清河傅氏。

清河戴氏: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其一源于子姓宋国出自商朝后裔、周朝诸侯国宋国君主宋戴公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其二源于子姓戴国,春秋时期诸侯国戴国在今河南睢州考城县故城,后为郑所灭,遗民以国为氏。其三源于姬姓,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属于以谥号为氏。其四源于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等汉化改姓。

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戴姓的望郡在梁郡、谯国郡、广陵郡、清河郡。戴氏的主要堂号为睢阳堂、广陵堂、清河堂、谯国。戴氏的主要堂号有独步堂、避贵堂、睢阳堂、广陵堂、清河堂等。其中戴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代氏:代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一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大戴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戴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该支代氏出自河南,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二源于子姓,出自商汤的后裔微子启后裔宋戴公,属于以谥号为氏,史称正宗的河南代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子姓代氏族人大多尊奉宋戴公为一世祖。其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后有简笔写作代者。该支代氏也是出自河南,姬姓代氏族人皆尊奉戴于隐公为得姓始祖。其四源于蒙古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汉化改姓。

代氏的主要堂号为睢阳堂、广陵堂、清河堂、谯国。代氏的主要堂号有独步堂、避贵堂、睢阳堂、广陵堂、清河堂等。其中代氏清河堂,以望立堂。如今戴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以江苏、浙江两省为多。

清河窦氏:窦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一源于姒姓,夏王少康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姓氏为窦氏。其二源于周穆王赐皇后氏族为窦氏。其三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大夫窦公,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其四源于氐族、蒙古族、鲜卑族、满族等汉化改姓。

如今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省为多。窦氏的主要郡望有扶风郡、河南郡、清河郡、观津县。窦氏的主要堂号有扶风堂、河南堂、观州堂、清河堂、五桂堂、五桂堂等。其中窦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贝氏:贝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庶子姬奭后裔的封地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贝氏族人大多尊奉召公康为得姓始祖。其二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贝丘地区,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其三源于满族、蒙古族等汉化改姓。

贝氏的主要郡望为清河郡。贝氏的主要堂号有清河堂、留任堂、修史堂、丰谷堂、东武堂、清河堂、光裕堂等。其中贝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温氏:温氏是中华姓氏中一个古老的姓氏。其一出自己姓,为颛瑞高阳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温国后以国为氏。其二出自颛顼高阳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苏国之后,源于苏国己姓。其三源于姬姓,为唐叔虞之后,受封于河内温邑,因以命氏。

温氏的主要郡望有平原郡、汲郡、清河郡。温氏的主要堂号有平原堂、清河堂、祁县三公堂。其中温氏清河堂,以望立堂。如今温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两省,其次分布于陕西、陕西、浙江、广东三省,其中江西为温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北部晋陕、南方粤赣浙两大块聚集区。

清河聂氏:聂氏是一个多源流姓氏。其一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聂,在今河南省濮阳,其子孙以地为氏。其二出自姜姓,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为齐国附庸,称聂国,后世子孙以国为氏。其三出自古有地名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亡后属齐,居者以地为氏。其四出自改姓或他族汉化改姓。

聂氏的主要郡望有河东郡、新安郡、清河郡。聂氏的主要堂号有悯农堂、清河堂、三礼堂、积善堂、崇本堂、光裕堂、崇德堂、新安堂、理学堂、问政堂、东郡堂、垂裕堂、河东堂。其中聂氏清河堂,以望立堂。当代聂姓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贵州、辽宁、安徽、河北、四川等省,其中湖南为聂姓第一大省。

清河汲氏:汲氏是一个多源流姓氏。其一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文王姬昌的后裔,居于汲,属于以地名为姓。其二出自姜姓,源于春秋时期,齐宣公的支孙中有受封于汲的,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称汲氏。汲氏后人尊齐宣公为汲姓的得姓始祖。

汲氏的主要郡望为濮阳郡、清河郡、西河郡。汲氏的主要堂号有东海堂、清德堂、濮阳堂、清河堂、河西堂等。其中汲氏清河堂,以望立堂。

清河尚氏: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一出自姜姓。是姜太公姜尚的后裔,属于以祖名为氏。其二源于秦代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等官职,属以官职为氏。其三源于蒙古族、满族、景颇族、东乡族、土家族、朝鲜族等汉化改姓。

尚氏的主要郡望有京兆郡、汲郡、清河郡、上党郡。尚氏的主要堂号有京兆堂、汲郡堂、清河堂、上党堂、廉介堂等。其中尚氏清河堂,以望立堂。如今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为多。

清河的世家大族与中原世家大族的发展轨迹完全一样,都是崛起于东汉三国时期,在两晋至隋唐时期发展至高峰,五代以后随着兵乱及科举制的推广流行,丧失了垄断仕途的优势,逐渐的衰落了下来,再也无法重现往昔的辉煌。

1
查看完整版本: 望出清河,清河十三大名门望族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