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竟差人送来两纹银。片刻后,知县才发觉送错了。
当时,慈禧和母亲家人一路从安徽池州,沿着运河北上,回乡安葬。
因为父亲惠征在任宁池广太道道台时,恰逢太平军起义,为了保住一家老小的命,他同许多的官吏一样,弃百姓不顾,逃走了。
太平军被肃清后,咸丰帝秋后算账,摘了他头上的顶戴花翎。
惠征被革职后,整日郁郁寡欢,不久就去世了。
父亲死后,身为长女的慈禧,纵然不过16岁,却毅然挑起了生活的担子,领着一家5口扶柩北上安葬。
拜父亲逃跑所赐,他们一路遭受许多白眼非议。
然而,没想到的是,一家人刚到清河县,竟突然有人拿着帖子送来“奠仪”。
慈禧打开一看,是白花花两纹银,名帖落款为“清河知县吴棠”。
这雪中送炭一般的“奠仪”让慈禧感动不已,当即收下银子,给来人写下“原安徽池州道台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妻及子女拜谢”的回帖。
之后,她和母亲左思右想也想不出,这知县大老爷和父亲有什么交往,便心想这差人怕不是送错了。人
其实,依照清朝惯例,若遇一般官吏灵柩经过,那么这官吏生前的好友亲朋,便会送上一份“奠仪”,通常不过十两、八两而已。
慈禧寻思,既然自家与这知县非亲非故,人家凭什么给咱送这么大一笔“奠仪”呢?莫不是送错了。
果然,送“奠仪”的下人回去后,吴棠打开名帖一看,看到上面的“叶赫那拉”后,清楚ng地问明了细节,这才得知,下人竟将银子送给了压根儿不认识的人。
原来,那天吴棠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运送父亲的灵柩经过清河县,他知道后,立马安排人拿着自己的名帖给朋友送上两纹银的“奠仪聊表心意。
哪知,下人稀里糊涂地竟给送错了。
弄清原委的他气愤不已,对下人劈头盖脸一通骂,让他去把银子要回来。
而慈禧这边,猜出“奠仪”送错后,便照原样将银子包好放在一边,等人家回来要。
然而,没想到的是,不到一个时辰,这吴棠竟带着蜡烛、烧纸前来祭奠,慈禧顿时感动的热泪盈眶,暗暗发誓,若自己有朝一日飞黄腾达,必然报答今日恩情。
原来,这吴棠大发雷霆时,他的师爷却分析利弊相劝:
送出去的礼泼出去的水,断没有要回来的道理,传出去有损知县声誉。而且这惠道台是旗人,虽然如今死了,但难保其子女日后不会出人头地!
吴棠一听,师爷言之有理,当即带人前往祭奠了这并不相识的惠道台。
后来,慈禧和母亲家人拿着这两,回到旗地,好好安葬了父亲。
不久后,她便被选为秀女进宫,一年后便成了咸丰宠幸的贵妃,而她的妹妹也成了醇亲王奕譞的福晋。
后来,慈禧飞黄腾达后感念吴棠的恩情,将他从一个七品县令一路升至封疆大吏。
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试想,若师爷的话没有点醒吴棠,又或者吴棠听懂了师爷的话,舍不得那两纹银,那么他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平步青云了。
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生在世,没有谁永远一帆风顺,也没有谁永远身处深井泥淖,落井下石虽然容易,但又有谁能斩钉截铁地说,日后必不会被反噬。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为善,便是与己为善。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