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河经济开发区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日前,在位于清河经济开发区的南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生产线前监测设备运行情况。河北日报通讯员宋红雷摄
□河北日报记者邢云
通讯员宋红雷
清河经济开发区是一个规划面积只有40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布局其中的企业和机构,不少都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聚力形成的羊绒、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战略性稀贵金属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在业内举足轻重。
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清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刘国林说,现在,园区正全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绿色产业体系、创新发展模式、高效服务机制,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开发区提供高质量发展的“清河样本”。
由“保姆式”向“妈妈式”服务升级
前段时间,清河经济开发区行政审批局一度因疫情而暂停大厅业务受理,但绝大部分审批事项并未停滞。他们采取网办、掌上办、电话办、预约办等方式,提供多样化的“不见面”服务。
3月初,辖区群众张彦春想办理建材销售营业执照,他给开发区行政审批局打了一个电话,工作人员王晶告诉他,可以通过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一窗通”模块先提交申请,又耐心而详细地给他讲解业务办理流程。
张彦春没出家门,按照提示提交了申请。工作人员在后台及时审批、制证,而后致电他询问取证方式,按其意愿将营业执照放入智能交互柜,可随时领取。
针对生产防疫物资企业及重点项目,开发区抽调业务骨干,一对一上门服务,共抗疫情。
在服务产业、服务发展上,坚持“产业缺什么,开发区就补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开发区就做什么;企业家少什么,开发区就培育什么”,由“保姆式”服务向“妈妈式”服务升级,营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
走进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环境整洁舒适,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自助服务终端设备一字摆开。借助数字化建设,园区构建起“一张网、一平台、一码通、全网办”服务新模式,最大限度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环节。
“整合碎片化、条线化的涉企服务事项,搭建服务集成化、流程标准化、办事高效化的24小时‘网上办事大厅’。”刘国林说,目前,业务办理、要素服务、应急保障三大类余项服务内容都已集中到“网上办事大厅”,实现了变政企“面对面”为智能终端“键对键”,变“多次跑”为“一次办”。
园区划分为17个网格,派驻名网格员。企业可多种渠道向网格员反映诉求,截至目前,已安排点对点“爱心专车”车次,接送员工人次。还成立了服务企业“秒办”中心,提供的服务覆盖“全区域、全事项、全时段”,“不仅做好项目建设的大事,还要搞好服务企业的小事,让企业将精力放在发展上。”刘国林说。
目前,复工复产企业余家,规上企业复工率%,6个超亿元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在有限空间挖掘无限发展潜力
清河县同德有色金属冶炼有限公司是一家占地面积9亩的“小企业”。年,这家企业利税余万元,年,利税超过万元,成为全县亩均税收最高的企业。
“我们主要从事废旧合金回收、净化再生利用。”该公司总经理孙春景说。一袋袋原料经筛选、粉碎、冶炼、出料、球磨等10余道工序,最终生产出碳化钨粉、钴粉等产品,“年产碳化钨粉0吨,锌熔料吨,钴粉吨,在全国钨资源回收再利用企业中产量排名前三。”
清河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强化“大好高优”导向,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全面考量项目的整体规模、投资强度、亩均税收、科技含量等,算好招商成本账和投入产出账,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选资。同时以“见工地、见设备、见产品”为工作标尺,确保项目建设“既开花又结果”。
如何提高亩均效益?“智能制造”成为共同选择,企业纷纷上演“车间革命”,加速智能化蜕变。
在清河县宇腾羊绒有限公司与香港南璇集团合作新建的智能化纺纱工厂,从意大利引进的智能化纺纱生产线让人眼前一亮。梳绒、纺纱、制衣……最近几年,宇腾公司生产链条越来越长,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面对日益突出的工业用地需求,园区在提升土地含金量上做文章。“对园区所有企业和项目用地情况进行排查,对‘五未’土地展开清理。”开发区土地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宋海燕说,“五未”土地是指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等各类低效用地。盘活存量,为的是实现“有限空间、无限发展”。
目前,通过回收某停工项目占地约亩,拟投资10亿元的南旋针织智慧城项目顺利开工。另外还有两个低效项目用地以类似方式盘活,相关手续正积极推进中。
年以来,清河经济开发区共引进超亿元项目69个,其中超10亿元项目7个。今年一季度,共搜集招商线索条,推动8个重点项目网上集中签约。目前,开发区驻京、驻沪招商小组重点跟进高新项目8个。
以机制创新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招商引资主战场、产业升级新引擎、营商环境示范区、改革创新领头者”,基于这一定位,清河经济开发区通过机制再造、流程再造、效率再造、服务再造,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正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作为首批唯一入围京津冀“2+4+46”协同创新平台的县域省级开发区,清河经济开发区按照“服务北京、发展清河”的思路,“引资补链”“引资扩链”,全面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关村等机构的战略合作,吸引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专家扎根、资金资本聚集,所引进的18个京津项目,涉及信息安全、能源装备、纺织、金属、汽配等产业领域。
来源:河北日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