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运河文化大运河里的摆渡船
TUhjnbcbe - 2020/11/8 7:45:00
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家父在大运河摆渡船上工作了三十多个年头,老家宅址也毗邻河堤,幼时经常随父去船上玩耍,可以说是喝着悠悠运河水长大,对摆渡船更是耳濡目染,感情至深。

据夏津县北口村老船工赵继田的儿子赵洪彬(现年91岁)回忆讲,大运河油坊段,抗日战争前就已经有两条渡船,分南、北两个渡口,属于股份制个体经营。是由山东夏津县郑保屯村、杨庄村、南口村和清河县后孙庄村、油坊村几个商人入股合资的两条船。

年初,冀南行署政府为了战备需要,决定建造一艘战备船,据说是为了南下部队而准备的,也是为了河东、河西政府工作方便,活跃运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经济和生活便利,此船约长三十多米,宽八、九米。据新街村老船工王义恩(现年80岁)回忆,此船同时一次能承载四辆大卡车,是运河河北段最大的渡船,但还不是机动船,仍然是用大衫木篙作支撑冲船,船一头有一船舱(俗称:舵楼子),供船工休息或者晚上值班,舱门上方刻有铭文“清河县政府,民国三十四年建造”。艉底部有一个方向舵,一个铁锚,船舵就在上方有一个舵把,在这里扭转操作,决定着整个船的前进方向和调头,还有一道横跨运河的用粗号铁丝牵拉而成的障缆,以船中间桅杆为支撑点,两端固定在两岸的铁桩上,整个船就全靠它来拉扯着不被激流冲走,船工们手戴厚手套拉障缆铁绳,再用长篙用力支撑河床,渡船就顺水流缓缓驶向对岸。与运输船有区别的地方就是没有船帆。水深流急的时候,还会喊着震耳欲聋的船工号子一起发力。冬季冰封河床的时候,为了不影响两岸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船工们每天冒着严寒,早早起来用大油锤凿冰,凿开一条东西河床宽的水道,继续保持摆渡畅通。有些胆大的人为了省票钱、省腿步,戏玩滑冰,就从冰上过河,俗称:跑冰。每年汛期洪水来时,靠船的小码头就被淹没,为了上下船安全,就用上了又长又宽的大跳板搭在堤下的码头上,铁丝障缆也换成了粗油铁绳障缆,靠岸停船时,全靠船上的绳缆捆绑与岸上铁桩相连或者小码头的桩缆相连固定渡船。我记得家父的梅花扣和扔绳套桩的技术非常过硬,动作相当潇洒漂亮。

顺便再说句小船,俗称“小划子”,小划子一般就在河边上漂浮着,总是在有急救或水浅时,用双浆划着过河。一般跑运输的船后边都带着两只小划子,以备靠岸歇停时使用。

摆渡船构造所需木材是上好的柏木组成,船底是上等的柏木,船板缝隙由石灰粉、麻刀、桐油搅拌混合均匀成油腻子双面塞缝,用专用工具把每道缝刮平,再用特制的大铁长铆钉横向固定连接板缝,外面再打磨光滑无数次,上桐油无数遍,晒干后下水,这样耐泡、耐晒,不沾水,每年还要定期检修上桐油保养。

初造船时是由政府负责人谢霞营管理,由河东南口村赵继田负责招集船工、木工建造,船工有河东杨庄村张季,南口村邢振法、河西小闫庄村房化香,新街村王义臣、朱殿贵、郭洪魁等。后在摆渡船上工作的人员有:刘大友,庞武科、王德先、张以强、王义恩、王连海、潘金路、刘林贵、李中亭、黄立堂、黄福春等。

摆渡船风风雨雨在运河里运营了30个年头,是大运河油坊段唯一的一条交通要道,当时南宫、枣强周围等地的支前棉包等物资都是靠船工们一船一船撑过去的。年8月,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命令,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送部队和车辆过河,船工们不辞劳苦,赶紧重新加固加宽河两岸的码头,连续几个昼夜奋战,把部队官兵和车辆安全送到了对岸,光荣完成任务,为解放高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摆渡船的畅通,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出行,每逢油坊镇农历一、六大集,过往行人摩肩接踵,当时船票每个人是二分钱,如果有手推脚车或者货物就是五分钱,运河两岸街店门市都很繁荣,人们赶集上店,走亲访友,来往密切,渡船上每天有卖菜的、卖馍的、卖肉的、算命的、贩牛的等等,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曾记得河东北口村的油条炸的特别好吃、很香,如果赶上油坊庙会,人群更是络绎不绝,河两岸码头上总是聚集着等船过河的人群,在大运河上形成了一道亮丽的交通风景线。最庆幸的是,三十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伤亡事故,真是值得骄傲和自豪。

三十年的时光,摆渡船承载着社会的变迁,为运河两岸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油坊大桥年9月竣工,摆渡船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后被送到渡口驿乡渡口担任摆渡任务。而今,油坊码头旧址依在,旧桥依在,它是清河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让我们记住大运河,记住码头,记住摆渡船。

来源:方志清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河文化大运河里的摆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