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始祖挥公,是上古五帝时期的传说人物。有关挥公故里,古籍没有确切记载,争歧颇多。目前主要有河南濮阳说、河北清河说和山西太原说。随着近代考古发现,史学界认为黄帝部族生活在中原一带的观点已成主流,挥公作为黄帝部族的重要成员,生长、生活在中原地带也成为主流认识,因此山西太原说在此就不作考证了。而河南濮阳说与河北清河说从古到今,却争议不断。近些年来,史学家从古文献中进行辨析,认为濮阳当时作为颛顼帝都,是挥公生长生活的地方,“张姓祖根在濮阳”已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共识。然而,仍有人坚守清河说,也有人认为挥公是上古人物,古文献记叙不一,濮阳、清河同处华北平原,相距不足公里,在禹置九州时,两地同属兖州,也可能同居清水之畔,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都有可能成为挥公故里和张姓起源地。这种折中调和的方法,有违科学的真实性,或以讹传讹,习非成是,演变出两个故里来。
濮阳、清河说真的不可辨析吗?近期我带着这个疑问,广泛查阅有关挥公时代的历史信息,对挥公时代两地的人类生存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作了深入探讨,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尤其利用网络,搜寻了两地及周边县(市)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分布情况,用多重依据来比较两地的差异,认识到濮阳与清河说不是不可辨,而是能清晰地辨析出真伪来。
一、从适居环境中寻找挥公故里挥公时代,是原始社会后期。地广人稀,生产力落后,抵御自然危害能力低下,是其社会的基本特征。黄帝部族作为中原地区的强大部族,必然选择有利的、适居的地域而生活。那么,试比较濮阳、清河当时两地的自然环境。
华北平原多为黄河冲积平原。顺此思路,首先查阅了国家黄河委员会的“黄河网”,对黄河概况是这样描述的:
黄河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河流,在10万年——1万年之间的晚更新世,才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即10万年——1万年间,黄河形成,冲积华北平原。据《尚书·禹贡》、《山海经·北山经》和《汉书·地理志》记载。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年)黄河宿胥口东决(今河南浚县西南)以前,黄河行经是:“东过洛汭(洛水入黄河处),至于大伾(浚县西南),北过降水(今漳河),至于大陆(即河北省大陆泽),北播为九河(从大陆泽分出数条分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见《尚书·禹贡》)
即在公元前年,古黄河由河南孟津出峡谷后,入华北平原为黄河下游,在河南省孟县和温县一带折向北,经沁阳、修武、获嘉、新乡、汲县、淇县、浚县、汤阴及安阳、邯郸、邢台等地,至邢台东折,穿过大陆泽,散流入渤海。黄河下游沿途接纳了由太行山流出的各水流,黄河水势较大,由于在下游呈自然漫流状态,流路相对较稳定。此流经与地理环境相一致,流路恰好经过近代强烈下沉的廊(坊)济(源)裂谷,谷西为太行山隆起,谷东为青(河北青县)浚(河南浚县)隆起,两者都是上升带,黄河纵贯于两隆起之裂谷槽地。古代大陆泽分布在河北省隆尧、巨鹿、任县、平乡、南和、宁晋等县,广袤百里,众水所汇,波澜壮阔。清河县西邻大陆泽,即挥公时代的黄河东岸,黄河汛期河水东浸,清河一带成为泽国,非汛期,又变为荒芜的滩涂地区,是一个不适宜上古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不是推理,是真实情况。《黄河网》介绍说:“考古学家发现,新石器时代,在河北平原(豫北、冀南、冀中、鲁西北)中部存在着一片极为宽阔的空旷区。至商、周时代,空旷区缩小,人类活动发展到冀中南的雄县、广宗、曲周一带。春秋时邯郸至泰山的空旷区还有七八十公里。”正是由于黄河的危害,在生产力低下,防洪无保障的情况下,上古先人避其有害地域,择其有利地区而生活,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挥公时代的一个空旷区,认为是挥公故里,与实际相去甚远了。
那么,濮阳此时的地理地貌又是如何的呢?濮阳位于古黄(河)济(水)平原,濮(阳)东(明)凹陷之上,西邻内黄隆起,东有鲁西隆起,南有兰考隆起,西南有秦岭隆起,呈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平原“盆地”。内黄隆起远阻黄河之患,西南客水汇流成河,浸润濮阳大地,区域内水土丰沛,地势平坦,东南有古雷泽湖(濮阳、山东菏泽、鄄城交界处),是渔猎食物的供给处;西南有蒲邑(河南长垣古称蒲邑),区内蒲苇丛生,是织蓆结庐的上好材料。济水居南,濮水居中,河流横纵,水域宽广,调节着周边的气候;西、西南多棘,(有野生酸枣、刺槐、桑、竹等,如延津县因多棘,秦置酸枣县,内黄县古今多枣树,至今仍有“全国红枣之乡”的美誉。)是狩猎的绝佳之地。濮阳境内多蚕桑,史称“桑间濮上”,是植桑养蚕、剿丝织衣的生产基地。瓠子遍野,是采食蔬菜的主要品种,(因瓠子多,古以瓠子命河,区内有瓠子河)。如此这般,渔、猎、衣、食(菜)、住等基本生活条件俱备,且自给自足,不是挥公部族择居的理想之地吗?诚也如是,濮阳古地理地貌,造就了优越的生存环境,吸引了上古先民拥入住居,并逐渐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颛顼、帝喾二代都帝丘,夏相土复为帝都,殷商为其陪都,春秋时期卫成公(公元前年)迁都于帝丘(濮阳),至公元前年卫君角被迁野王,卫国都于濮阳年。如此两地相比较,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了。
二、从古文化遗址群中寻找挥公故里上世纪二十年代,考古学家相继出土发现了上古时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两大古文化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探讨黄帝部落的真实经济生活和文化活动提供了依据。那么应用这些考古成果,也能帮助找到挥公故里。
仰韶文化遗址以彩陶、新石器、村落等为特点,龙山文化遗址的黑陶、铜石并存和城池为物象特点。据专家学者断代,挥公时代应属龙山文化时期。
濮阳是国家第三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获此殊荣的特点之一,就是濮阳蕴藏着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如高城帝丘遗址、西水坡“中华第一龙”遗址,咸城遗址、铁丘遗址、戚邑遗址、姚墟遗址、负夏遗址、程庄遗址等等。与之相邻县域内的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也比比皆是。如滑县的张家仰韶文化遗址、白云观遗址;长垣县的浮丘店、大岗、宜丘、苏坟等龙山文化遗址;内黄县的二帝陵遗址(颛顼、帝喾);范县的丹朱文化遗址(丹朱墓);山东省东明县窦土固、荆台、朱岗寺、庄寨等龙山文化遗址,与濮阳古文化遗址,形成了一个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群。这些古文化遗址群,呈以濮阳古城址为中心,向外辐射村庄形态的分布特征。这就说明,濮阳处于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么挥公作为颛顼部族的“弓正”长官,生活在濮阳是可信的,濮阳说有考古依据的有力支持。
然而,清河县一带的考古依据,就显得苍白得多了。如前所述,河北平原中部在上古时期存在着一片“空旷区”,就是基于该区内,未发现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而认定的。年清河县杜庄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镰等(——年),对于这一信息,说明上古时期有人类在此活动,而不是大部落的居住区。清河说缺乏考古成果的有力支持。
三、从人文历史中寻找挥公故里一个人生存离不开社会,尤其是上古时代,改造、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十分有限,必须以群居的方式来生存。那么寻找挥公故里,就应该放在那个时代的社会中去寻找。恩格斯说:“弓、弦、箭已经是很复杂的工具,发明这些工具需要有长期积累的经验和发达的智力”。挥公观弧制矢,处族人之高端,族群之显位,寻找他应在上层社会中去寻找,到有一定的文化、智力积淀和社会经验积累的地方去寻找。
首先看濮阳。濮阳西水坡“中华第一龙”文化遗址是前挥公时代的人文遗迹。西水坡考古发现有大量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其中45号墓最具价值,墓主男性,左右两侧是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经C14测定,距今多年,龙、虎图案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虎”,有部分专家分析认为墓主人为殿堂级人物,可能是“一代伏羲”。部分专家分析,龙虎图案并不是简单的图腾崇拜,而是星象图,具有深奥的古天文文化。可见,濮阳在前挥公时期,就有辉煌的文化。
挥公时代的人文史迹,更是灿如群星。黄帝史官仓颉被称为“造字圣人”,是濮阳市南乐吴村人,现有仓颉陵、仓颉庙、造字台等古遗迹。与之相邻的昌意城古遗址,是挥公叔伯昌意修筑的昌意城。濮阳市清丰县秦置顿丘县,顿丘是挥公之父玄嚣的封邑。濮阳市台前县城关镇后三里村东南米有蚩尤冢,传说是蚩尤被黄帝斩杀后的埋葬地。颛顼、帝喾与挥公是同族血亲,同时代人,颛顼曾于濮阳建都、称帝丘,其城址在高城一带,经初步挖掘探查,高城遗址四周有宽大的城墙,北城墙长0米,东城墙长米,西城墙长米,南城墙长米。颛顼之后帝喾继之,初都帝丘,后迁都伊洛平原,二帝死后,葬于濮阳的顿丘城外,今属内黄县梁庄乡,称二帝陵。二帝陵背山面河,为风水宝地,占地亩,建有陵墓和宽博的祭祀大殿,是游览、寻根谒祖之圣地。
后挥公时代,濮阳仍是华夏文化中心。帝喾赐颛顼玄孙陆终长子樊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阳东南);帝尧死后葬城阳(今范县东),谷林有尧墓;濮州(今属范县)有尧母庆都庙;范县辛庄北有尧子丹朱墓。舜生于姚墟(濮阳徐镇),渔猎于雷泽,耕作于历山,贩于顿丘,其遗迹俯拾皆是。夏、商、周、春秋战国文化遗址更是举不胜举。
濮阳上古文化的底蕴,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上层社会轨迹,是挥公首创弓矢的社会基础和必要的自然条件。
再看清河县人文史迹。网上搜寻了清河及周边市县的情况,挥公时代以及前后的人文史迹乏陈。由沈世远先生主编的《清河县志·建置沿革》(中国城市出版社,年8月第1版)记载:“周初,县境始定名‘甘泉市’。春秋先属齐,后属赵……”周之前,清河县境内的什么史实则一字未写!这决不是沈世远先生不写,而是没什么内容可写。清河一带史料空白,与史学界研究当时属空旷区是一致的。那么挥公故里清河说无根无据如空中楼阁。
四、考证清水,寻找挥公故里《世本》:“张氏,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史记·五帝本纪》曰:“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由于古史书有“青阳生挥”四个字,不少人认为,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相通;水之北为阳),似乎考证出青水就可找出挥公故里了。更有甚者,见“清河”二字,就妄议为青阳、挥公故里,即清河=清水=青阳=挥公故里。按此思维,且不管天下清水之多,就清河县之清河形成于什么时代,不妨考证以下,就清楚了。
古籍上所说的青阳——青水,能作为地名,必备两个要件:一是水域水量必大。如是指河,其河必具一定水量,小溪斗渠不足称青水。如是水域,必有一定面积,一汪池塘不足以称青水;其二水质清澈,以别黄河之水。
如前章所叙,挥公时代黄河流经河北平原,既按清河说的依据之一——鲧堤,清河一带是黄河之滨,清河县距黄河东岸不过20里之遥。那么清河一带是否存在除黄河以外第二条清水河流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是黄河截太行山之水流入黄河,清河一带西南上方并无清水之源。二是从华北平原大地势来看,西南高,东北低,水往低处流,千古不易之明理。清河县西南方向面积狭窄,客水流量甚微,也形成不了一条河流。三是清河一带若不在黄河行洪区,必在青浚隆起带上,因此,也不具备湖泊或者沼泽的形成条件,可见,上古时代,清河一带只见黄河,未有清河。
然而,清河县的由来,确因清河而得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据《百度·百科》:“先秦见于《禹贡》的河水(黄河),自宿胥口(浚县西南)改道东行(见于《汉书·地理志》)的河水后,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内黄以南一段,由原来的浊水变成清流,因而被称为清河。战国时,清河在内黄受洹水后折东北流经馆陶,清河一带,到山东平原附近东注河水,成为齐、赵间一巨川(屡见《战国策》),汉初于清河下游地区置清河郡。汉武帝元封以后,黄河在馆陶以下屡次北决,为屯氏、鸣犊、屯氏别等河,清河下游被切割淆乱,清河遂废。东汉时期,黄河第二次大改道,黄河自濮阳东决改由今山东入海,旧时河北诸决河旋归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馆陶西北之清渊溢出东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河故渎至南皮县北北皮亭会合漳水,是为《水经》中的清河……”由此可知,清河县之清河是到战国时期才有的,较挥公时代间隔了帝喾、尧、舜和夏、商、周和春秋六个朝代,约两千年,把后清河判为挥公时期的青水,真真的移花接木,穿越时空,“穿越”得玄之又玄了。
那么,挥公时代的清水又在哪里呢?“清水”就是济水,“青阳”之清水就是濮水。济水是上古时期的一条重要河流,被称为四渎中的北渎,与西渎黄河,东渎淮河,南渎长江并列。古籍记载:古济水,源于王屋山(河南济源)的太乙池,潜行七十里,出济渎庙和龙潭,至温县西北又潜入地下,过黄河而不浊,至荥阳再次神奇浮出水面,流经到原阳,又下潜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入巨野泽。一脉济水,三隐三现,却至清远浊,而称为清水。济源市的济渎庙祭祀的济读神叫“清源王”。济水又俗称大清河。现在,济水下游故读的山东段,仍有大清河、小清河之称。唐代白居易诗曰:“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在华北平原上,黄河与济水相近,一清一浊,故有“清济浊黄”之分。据《水经注》等记载。古济水是一条自然河流,出荥阳,向东北流,至原阳分流为南济和北济。南济大至沿现在的黄河过河南省原阳南,封丘南、开封北、兰考北、山东省菏泽西南,再经定陶和曹县之间,到巨野泽;北济自原阳县南,过封丘北、长垣县西南、山东菏泽县吕陵店南,定陶县北,至于郓城县南入巨野泽。北济至河南省封丘县北,又析出濮水。濮水由封丘县流出后,过长垣县北,濮阳县西南的故县南,又一分为二,南支流泾山东省东明县东北,菏泽东北复入北济。濮水北支流入瓠子河,《水经注·瓠子河》瓠子河过咸城南(现有咸城古遗址),又经雷泽西北东北流去。济水有清水、大清河之称,濮水作为济水支津,称“清水”并不附会。颛顼之墟就座落在濮水北支流的北边,挥公称青阳也源于此。那么,既是濮水,不称“濮阳”,为何称“青阳”呢?原来,挥公时代处于原始社会后期,文明程度不高,人类活动范围又小,对自然地理认知程度低,山川大河都没有命名,黄河曰“大河”,长江曰“江”,其地曰“水”。当时行政划分,也是按方位命名,至大禹治水后,才分九州;就是人们的称呼,也是有姓无名,或有名无姓的。濮水作为济水支津,当时是没有名称的(濮水得名,大约在春秋时期,“庄子钓于濮”,濮水应在庄子时代之前),故而曰青水,享济水俗名。
常言道:有比较,才有鉴别。复原挥公时代两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人文背景,有如此大的差异,濮阳说应是不争的事实。清河,作为张氏郡望,有着辉煌的历史,清河张姓望族始于汉,盛于唐。汉初名臣张良之孙张典,在汉文帝时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世袭三代,遂成望族,至唐代,文瓘公、文琮公兄弟二人及其子侄十余人,在朝均居官三品以上,文瓘公在高宗时任宰相十二年,那时显赫荣耀至极,被世人称为“万石张家”。唐高宗考定四海望族时,遴选十大姓望族为“国柱”,清河张氏位列其首,自此成为张姓最有名的郡望之一,张氏后人多以清河张氏自诩。时至今日,濮阳、清河两地不忘祖德,广泛开展张姓文化研究活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年濮阳成立了张姓起源考察小组,举办了两次全国性的张姓起源研讨会,3年参与组建了世界张氏总会,成为世张创会永久会员单位,4年投资兴建了挥公陵园,5年举办了世张第二次恳亲大会,在海内外张姓宗亲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天下张姓寻根谒祖的圣地。清河县相继于4年前后成立了张姓研究会,加入世张组织,成为会员单位,8年兴建了张氏祖庭,9年举办了第四届恳亲大会,清河成为张氏宗亲朝拜之地。濮阳、清河两地张姓同属挥公之血脉,一为祖地,一为郡望,都有辉煌的历史和贡献,愿两地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不断将张姓文化事业推向前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