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公元前4世纪孔子的《春秋》中,孔子在此书中曾4次提到阳谷这一地名。阳谷春秋时属齐国的柯邑和卫国的桃丘邑,或称阿邑。秦国时期阿邑改称东阿,当时为汉楚相争之地,汉朝建置东阿县。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年)设置阳谷县,县名取之东阿县界的阳谷亭,后县治所于宋景德三年(公元年)迁至孟店,即今县政府驻地。
据考证,阳谷县内地名的起源,除少数来自人类的向往和寄托外,大多数都有着一段精彩的历史记载和传说,现仅将部分历史记载与故事传说整理如下。景阳冈的传说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据《水浒》中描写,这里曾是冈阜连亘、怪石嶙峋、林深草密、猛兽出没的地方。武松当年在“三碗不过冈”酒店一气喝了十八碗酒后,一步步走上冈子,酒劲上来,见旁边有一大青石,遂把手中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忽地一阵狂风吹过处,乱树背后扑地一响,跳出一只睛白额大虫(老虎)来。武松见了,叫声“啊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酒劲顿时醒了一半,便手拿哨棒,闪在青石边。由于用力过猛,哨棒打在树杈上被折断,武松先后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双手就势揪老虎顶花皮,尽力将老虎按在地上,一阵猛打,将老虎打死。
武松打虎的事情传开后,景阳冈便出了名,虽然对景阳冈名字的来历,至今说法不一,但是有资料证明,景阳冈作为地名是北宋之前就已存在。年在景阳冈村出土石碑一块,上镌有“武松打虎处”,经考古专家考证,此碑是南宋所立。关于景阳冈名称的由来有着许多传说,这里只例举其一。景阳冈原名东沙堌堆。五代周世宗显德初年(公元年),宰相李谷治水患修堤于此,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此地。当地百姓为感李谷治水之德,奏请葬李谷尸体于东沙堌堆之上。周世宗柴荣十分感动,赐御碑一块立于墓旁。碑文写道:“李谷学禹居山冈,脚登大堤面朝阳。亲手绘下好风景,万人歌唱李宰相。立碑卧地根基重,世世有人祭林堂。宫庭均识英气在,名流千古万人扬”。当地百姓为纪念此事,以七律中前三句之尾字倒读景阳冈命为村名。狮子楼的故事
狮子楼位于阳谷县城大隅首西南角。据《水浒》、《金梅瓶》载,此楼原名“狮子桥下大酒楼”和“狮子街桥下酒楼”,后简称狮子楼。且不说狮子楼的建筑风格是多么壮观,只看一看在这座酒楼上发生的故事,便让人流恋忘返。
北宋期间,清河县人武大郎与兄弟武松分手后,便带着夫人潘金莲来到阳谷谋生,住在县城紫石街,靠武大郎卖烧饼(实为炊饼)为生。后武松打虎出名,被县令招为都头,兄弟二人重新团居。武松因公务在身,经常出差在外,一日,潘金莲被当地富商西门庆看中,遂二人勾搭成奸,毒死武大郎。武松回来后,查清此事,便到狮子楼追杀西门庆,西门庆虽有功夫,但哪里是武松的对手,几个回合,西门庆便被武松打下狮子楼,遂即被武松割下首级。武松因案被发配孟州。
博济桥的故事
博济桥位于博济桥路西首。据历史书籍记载,这里是寿张通往东昌府的必由之道,因地势低洼,适逢雨季,常使交通梗塞,极为不便。明朝万历25年(年),知县傅道重命义民董宪章在此处修建石桥一座,命名为博济桥。该桥以青石砌成,为拱式结构。建筑靓丽,雕工精细。至今,每当人们走过此桥时,都要看一眼桥上的一幅石雕画:某一公驾牛车而去,另一人却牵一牛犊而回,驾车人、牵牛人、牝牛、牛犊均回首想望,依恋难舍,画面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原来这里记载着一段动人的事情。明万历年间,江西德兴人笪一顺来阳谷县任县丞,居官清廉,上任时是驾着一个牝牛来的,后来牝牛生了一个牛犊,笪公离任回乡时,坚持要把牛犊留下,说是牛犊吃阳谷的草料长大,应该留给阳谷,自己只驾着老牛车走了。笪一顺的作为深深感动了阳谷人,人们对笪公卸任留犊,决意永远铭记,便将他的事迹刻在石桥上,虽经数百年流传,至今不朽。今天人们仍然把此雕刻称为“石牛拉石车”。
会盟台的故事
会盟台位于阳谷县城西南隅,现清河西路南侧。据历史书籍记载,春秋鲁僖公三年(公元前年),作为周边霸主的齐桓公约宋、江、黄三国诸候会盟于阳谷。后人查阅了《左传》,发现齐、宋、江、黄会盟于阳谷,其主要用意是联合讨伐楚国。在会盟仪式上,齐桓公还谈了“无障谷,无贮栗,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等内容,意在表达伐楚的决心。为了此次会盟,之前堆土建台,定为会盟台。因大量取土,在城内东南部形成一个面积约余亩,深有丈余的大洼,后人称之为“指挥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