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
TUhjnbcbe - 2020/12/25 16:18:00

《长江历史图谱》从一千余种舆地、政书、地方志等古代文献中选编珍贵的长江历史图谱,分为长江总图、上中游大江图、下游大江图、长江口图、沧海桑田图、江防图、沿江风光图七卷,卷前有卷首语,卷后有图说,将历史上长江的样貌加以呈现,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历史借鉴。读者一书在手,尽览长江的前世今生、荣枯变化,明万里长江大势大略,知长江古今生态演变,感祖国山川壮美。本书前置经北京故宫博物院授权高清彩印经折装八米长卷南宋画家赵黻名画《长江万里图》,全书线装一函五册,古色古香,可赏可藏。

点击图片直达购买页面

长江历史图谱(一函五册)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组织选编

定价:.00

ISBN:-7---6

作者简介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省志的编纂工作,负责市、县(市、区)志编修工作的指导,组织开展地方志和综合年鉴的研究、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拟订全省综合年鉴编纂工作规划和管理办法等。

长江,与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她奔腾而下,向东南方向延伸,迤逦穿过中国腹地,最终注入东海。她滚滚向前,流经全国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接近全国陆地面积的1/5,水资源量超过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四成,地区生产总值占比约为全国40%。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

长江与黄河的经行轨迹,犹如一个大大的“人”字。长江,是这“人”字的一撇,穿越时空,滋润古今,形成了区域之广、文化遗址之多、密度之大都堪称世界之最的长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视察调研,就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作出指示批示。《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党和国家有关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对于引领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意义重大,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谆谆话语,是以系统思维全面把握、统筹谋划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引领,是对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尊重,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关系的深邃思考。

江苏,是长江浩荡余公里奔流入海前,最后流经的省份,也是长江流经城市最多的省份之一。“江”字里那一笔水的灵动,“蘇”字里鱼米的富庶,都源自长江的馈赠和滋养。江苏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历史与未来、使命与担当、国家战略意图与江苏现实需要三个维度深刻理解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内涵,推动发展思路由“开发中保护”向“保护中发展”转变,勠力书写新时代长江文明的生动实践,不断丰富拓展长江文明内涵。将敬畏还给自然,将尊严还给长江,为长江留白,为后世留荫,是江苏儿女对长江的挚爱与深情。

近年来,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积极响应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挖掘历史文化、为时代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的要求,加强对历史文献的挖掘开发,形成了《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江苏艺文志》(增订本)、《乾隆江南通志》(点校本)等一系列成果。这次又积极作为,从一两千种舆地、政书、兵书、地方志等古代文献中,精心遴选长江河道、长江口、江防与沿江风光等古代舆地图、山水图,汇编形成《长江历史图谱》,为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反战战略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并向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五周年献礼。

左健伟

前言

人们常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长江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长江与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在今天几乎可以说是尽人皆知的共识。

长江古代称“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六千三百八十公里,长度在世界上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大大超过黄河。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到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八个省、自治区。流域总面积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面积的两倍多。

史前考古成果显示,长江中游的稻作农业萌芽于一万多年以前。湖南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等地发达的稻作文明,与中原地区的旱作文明相颉颃,奠定了深厚的中华古文明基础。距今四千五百年到三千年的长江上游三星堆文明,以其神圣、神奇、神秘的神灵崇拜形象,展示了出神入化的青铜艺术,其水平足以与黄河文明相比肩。

东汉以后,特别是三国纷争与东晋、南北朝之际,中国北方战乱频仍,“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文明中心逐渐南迁,长江流域文明加速发展,开始进入繁盛期。中唐以后,北方经济地位下降,长江流域地位上升,扬州、成都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史称“扬一益二”。“扬一益二”,意谓就全国工商业经济繁华程度而言,扬州第一,益州第二。扬州位于今天的江苏,益州即成都,现在是四川省省会,都地处长江流域。殆至两宋及其以后,南方的人口、经济、文化全面超过北方,完成了经济、文化重心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在绵远悠长的长江流域中,长江三角洲具有重要地位。

长江三角洲地区,汉魏六朝通常称之为“江东”“江左”,隋唐人则习惯称之为“江南”,此后约定俗成,相沿成习。

如果说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正是长江的乳汁,孕育了长江三角洲的良田沃土、一草一木、风土人情。早在数十万到数万年前,这里先后留下南京汤山猿人、安徽和县人、浙江建德人、泗洪下草湾人的足迹。数千年前,长江三角洲先民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青莲岗文化、北阴阳营文化、马桥文化、凌家滩文化、薛家岗文化等史前文化。其中良渚文化堪称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代表,辐射力极大,穿透力极强。后来人们在山西、山东、西北等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与之风格相似的玉器,在时代更晚的夏、商、周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不少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礼器,这些足以表明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

此后,源于先夏、绵延商代、盛于周初的古徐国,成为东方各方国、各部落的“宗主”,曾经“率九夷以伐宗周”。徐人以阴柔为美的独特文化,深刻地影响到楚、越的审美取向,成为“南风不竞”的重要渊源。

崛起于春秋的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称霸中原。在吴越争雄中笑到最后的越王勾践,率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成为春秋五霸的最后一位霸主。吴越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以吴越之梃、干将之剑为代表的青铜文化,以轻死易发、挺而好斗为特征的尚武精神,以太伯三让天下、季札四让王位为标志的“至德”之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秦末楚汉相争中,沛丰邑(今江苏丰县)刘邦战胜生于下相(今属江苏宿迁)、崛起江东的楚霸王项羽,建立西汉。两百多年间,西汉王朝以大一统为立国之基、法统之本,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聚沙成塔,积厚流光。刘汉所创造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加速了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最终形成。正如《汉书》所说:“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自此之后,汉族、汉人、汉字、汉语、汉学等,“汉”字成为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特定称谓。

隋大运河的开凿,南起杭州,经嘉兴、湖州、苏州、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一路北上。沿线各地充分利用南北大动脉提供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便利条件,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安史之乱以后,五代十国纷争,江南和江淮地区相对安定,长三角地区逐渐发展为国家的财赋重地。唐权德舆《权载之文集》卷四十七云:“江东诸州,赋出所资,漕挽所出,军国大计,仰于江淮。”北宋范仲淹云:“苏、常、湖、秀,膏腴千里,国之仓庾也。”南宋陆游云:“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富。”到宋金对峙期间,“苏常熟,天下足”“苏湖足,天下足”的民谚广泛传诵,后来演变为妇孺皆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自西向东横穿长江三角洲的长江与淮河,无异于天然屏障。每当国家南北分裂,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原文化面临威胁时,长三角往往成为中原汉族政权的避难所,中原文化的守护者。从东晋到南朝宋、齐、梁、陈的建都建康(今南京),再到南宋的建都临安(今杭州),这一带无不成为中原文化的复兴基地,传统中华文化的火种正是借此才得以保留和传承。五代十国时,钱镠的吴越国也建都杭州,钱氏尊中原王朝为正朔,采取保境安民、休兵息民的方针,进一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明代以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分属不同的行政实体,有时甚至分属南北对立的敌对政权。明王朝建立前夕,朱元璋设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建元洪武,建都应天府,称京师。同时罢江南行省,以其地直辖于中书省(中央政府)。洪武十三年(一三八○)废中书省,中书省原辖府州改为直属中央六部。明成祖迁都北平后,改应天府为南京,原设中央六部依然保留,改北平为京师,另置中央六部。原京师所辖府州仍由南京六部直辖,故南京俗称南直隶。南直隶极盛时辖有今江苏、安徽、上海的全部,浙江的湖州、嘉兴二府和嵊泗列岛,以及江西的婺源、湖北的英山等地。南直隶的设置及其直辖府州机制的确立,是历史上将长三角地区设置为同一个行政实体的创举,对于长三角地区社会的融合、文化的认同、区域凝聚力的培育,乃至今天区域一体化的形成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清代虽然废除南京,改置江南省,但政区范围沿袭明制,基本上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近代以后,上海、南京、镇江先后辟为通商口岸。得风气之先,这里率先接受西方工业文明的熏陶,积极兴办实业,一跃成为民族工业的先驱、国内最大的近代工商业基地,同时也成为实践与传播西方工业文明的“前哨”和“桥头堡”,大大推进了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长江滋养着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千百年来,长三角地区先后涌现出管仲、老子、庄子、孙武、伍子胥、刘邦、项羽、韩信、曹操、孙权、祖冲之、范仲淹、沈括、陆游、朱熹、朱元璋、徐光启、徐霞客、施耐庵、吴承恩、顾炎武、曹雪芹、吴敬梓、李鸿章、张謇,鲁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朱自清、徐志摩,周恩来、张闻天、恽代英、瞿秋白、蒋介石,茅盾、苏步青、费孝通、周培源、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徐悲鸿、梅兰芳、赵丹、钱钟书等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些历史名人在不同的领域各领风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曲优美动人的华丽篇章。

在古长三角地区,今江苏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就自然因素而言,江苏地处长江最下游。上游落差大,峡谷深,水流湍急。下游河宽流缓,泥沙逐渐沉积。日积月累,上游、中游的泥沙积淤为田,在造福下游人民的同时,也不断地改变着这里的地形地貌。大约两千年前,长江口在扬州、镇江附近,江口宽约四十里。今长江口已东去镇江三四百里,江口狭窄处不足五里。此其一。

其次,江苏平原辽阔,土质松软,易遭洪水侵蚀。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长江主泓道摆动较大,江岸坍涨不定,进一步影响着这里的地形地貌。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瓜洲古渡原为长江中流沙冲积而成的水下暗沙,晋代出露成江中沙洲,因形状如瓜,故名。中唐时与北岸陆地相连,成为长江北岸重要渡口,逐步发展成交通枢纽、江防重镇、繁荣商埠。可惜清康熙末年,长江主泓道北移,到光绪时瓜洲全城最终全部坍入江中,今瓜洲镇实际上是民国初年易地重建的。今靖江市原本也是大江中流的沙洲,明成化间建县后一直隶属于江南的常州府。但今天的靖江已在长江北岸,先后隶属于江北的扬州市、泰州市。这也是自然的操弄,而非人力刻意为之。

再次,长江既是我国航运的黄金水道,同时也是敌对势力顺流直下、外敌入侵逆流而上的天然通道。明倭寇侵扰东南,大多就是从长江口进入内地的。清道光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舰队也是从长江口长驱直入,先侵吴淞口,再犯镇江城。咸丰间太平军进军江宁(今南京),则是先攻占武汉,再水陆并进,沿江东下的。

就人文因素而言,明南直隶治应天府,应天即今天的南京,现为江苏省省会。清废南京,改置江南省,治江宁府,亦即今南京。而明南直隶和清江南省所辖区域,大体上和今天的长江三角洲相当。清康熙六年(一六六七),江苏、安徽分省,但安徽省省会一直寄驻在江宁,长达近百年。直到今天,人们还戏称南京为“徽京”,其中的“徽”仍指安徽省。今上海市建政较晚,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一二九二)才建县。明清时期,上海县先后隶属于南直隶松江府、江南省松江府、江苏省松江府,直到一九二七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将上海升格为特别市,由中央政府直辖,上海才不受江苏节制。而今上海市其他地区,明清时先后分属苏州府、松江府和太仓直隶州,民国后直属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最初在江苏省设松江专区。一九五八年,松江专区撤销,并入苏州专区。同年底,原属松江专区的南汇等六县及江苏省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划归上海市。原属江苏省的嵊泗县,一九五三年六月则划属浙江省舟山专区。

为系统而直观地展示长江涨落荣枯的前世今生、造福人类的深恩天惠,用活历史资源,提供历史借鉴,保护好祖先遗产,利用好大自然馈赠,我们选编了这函《长江历史图谱》。

全书共分七卷。其中《长江总图》《上中游大江图》《下游大江图》三卷,可以明万里长江大势大略;《长江口图》《沧海桑田图》二卷,可以明长江古今生态演变;《江防图》一卷,可以明忘战必危;《沿江风光图》一卷,可以明山川壮美。每卷之后,各赋图说。宋赵黻的《江山万里图》彩色长卷虽属于绘画,但画家以滔滔江水为主脉,选择沿江代表性景点,艺术地展现了自西蜀到东吴长江两岸的山光水色,与《沿江风光图》卷心神相通。但因其篇幅宏大,故从《沿江风光图》卷析出,改为经折装,冠于全书之首。

因长江上游长度约占长江总长的百分之七十,且适用的古代文献较少,故河道部分上游与中游合为一卷。选图以下游最详,中游次之,下游最略。

本书在选编中得到故宫博物院、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鼎力支持,在此深表谢忱!

插图彩页

《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是对江南大运河历史舆图的首次汇集整理,线装,共一函三册,约个筒页,资料丰富,内容详尽,收录了明、清、民国时期珍贵的大运河图谱,共60余种。书稿内容包括“古运河图”“运河总图”“运河分图”“河患河务图”“沿河风情图”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所收图谱均按照年代编排,每幅图都有图注。

点击图片直达购买页面

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一函三册)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组织选编

定价:.00

ISBN:-7---

作者简介

在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领导下,具体办理江苏省地方志编纂的规划、组织、编纂,检查、指导市县修志,研究整理旧志出版,落实编委会的工作部署、政策措施和交办的工作。

茫茫宇宙,人生苦短,只有山川永恒。芸芸萬物,和諧共生,唯以人力獨尊。長城蔚起山巔,傲然『陸』之脊梁。運河卷舒千里,抒寫『川』之神韵。貫穿中國南北的大運河,全長一千七百八十二公里,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十倍,巴拿馬運河的二十二倍。僅二○一四年六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録的點段長度,就有約一千一百公里,涵蓋全國約四分之一省市的二十七個城市。它和萬里長城,分别为中華内陸文化和江河文化的傑出代表,是中國古代人民辛苦勞動的結晶、人類永不磨滅的偉大工程。

京杭運河是區域溝通的橋梁,北起北京,南抵杭州,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衆多省市,溝通海河、黄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又是國家統一的紐帶,通過運河頻繁的物流、人流、資訊流、資金流,以南方强大的經濟文化實力,支撑着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提供保障。同時還是流淌千年的文化血脈,不僅串聯起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吴越等地域文化,使形態各異的區域文明在交流中不斷互補與融合,而且運河本身也是一座文化寶庫、沿綫人民的生活家園、衆多城市的生母乳娘。其一堤一壩、一灣一閘,無不是歷史的見證,訴说着世代傳承的古老故事。

江南大運河在中國運河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相傳太伯瀆为商末太伯所開,距今已有三千五百多年。《水經注》引劉成國《徐州地理志》云:『(徐)偃王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溝通陳、蔡之間。』徐偃王是徐國歷史上最为著名的國君,其國都位於今江蘇省泗洪縣境内。有學者考證,徐偃王『溝通陳、蔡之間』就是開鑿鴻溝,而鴻溝为隋唐運河重要河段通濟渠的前身。此事發生在周穆王時,距今也有約三千年。至於春秋時吴王開鑿邗溝的故事,載在《左傳》,在我國早就婦孺皆知了。

中國運河有隋唐運河與元明京杭運河之分。但無論河道如何變化,公元前四八六年吴王夫差在揚州開鑿的邗溝,都是其核心河段。大運河是作为一個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録的,其中僅江蘇部分就途經十五個市縣,其间有歷史文化名城八座、歷史文化名鎮十一座,沿綫世界遺産点二十二处,占全綫的百分之四十;目前通航里程六百九十公里,接近全綫總里程的四成、全綫通航總里程的五成。

隋唐運河自洛陽迤邐東來,由宿州符離縣(今屬安徽宿州)經虹縣(今安徽泗縣)、泗州臨淮縣(今盱眙縣西北),到淮安入淮揚運河,在揚州過江,再一路向東向南,直達杭州。清顺治二年置江南省,大致相当於今江苏、安徽和上海。京杭運河流径江南地区的河段主要由中運河、淮揚運河、浙西運河幾個部分組成。中運河起於徐州,經宿遷、桃源(今泗陽縣),止於清河(今淮安市淮陰區)。淮揚運河即古邗溝,又叫山陽瀆、裏運河,北起今淮安,經寶應、高郵,至揚州瓜洲過江。浙西運河北由瓜洲對岸鎮江起,東經常州,在蘇州吴江縣(今蘇州市吴江區)的平望鎮進入浙江,最終抵達杭州。迫於黄河奪淮對運道的衝擊,京杭運河淮安至徐州段一度借用黄河河道運送漕糧,史稱『借黄行運』。

漕運在古代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歷來受到統治者的重視,設有南河總督衙門、漕運總督衙門等專門管理機構。清代雍正後南河總督衙門一直駐扎在清江浦(今淮安市區),專事河道疏浚與堤防維護。漕運總督則清沿明制,始終駐於淮安(今淮安市淮安區)。在長期的航運實踐中,運河河道治理形成一系列工作機制與制度:河堤維護有捕捉獾等穴居動物的器具,清淤有滚江龍等設施,堵缺口有合龍等工序,包括器具樣式、標準、收購價格及工作流程等,都有嚴格的規定。

當今社會日新月異,知識更新快,生活節奏快,工作步伐快,每天需要接受海量的資訊,讀書碎片化、讀書圖像化悄然興起。江南大運河歷時既久,涉及空間範圍又相當大,圖像的優點是生動形象、文約事豐,恰好有助於體現運河時空變化的直觀性,提高阅讀效率。可惜古代有關大運河的系統性圖像文獻十分罕見,史料大多散見於政書、奏疏、文集與各地方志等,搜阅十分不便。为此,我們選編了《江南大運河歷史圖譜》,《图谱》分为五个部分:一、古运河图,二、运河总图,三、运河分图,四、河患河务图,五、沿河风情图。并大致标出运河点段对应的当今地理位置,考虑到运河图谱的完整性,极个别点段涉及山东地区。目的就是讓讀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内,接受到盡可能大的資訊量,粗略地了解江南大運河的前世今生,從而保護好祖先遺産,傳承好運河文化,建設好『江南』這個共同的家園。

書中的『江南』,泛指今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區。

二○一九年七月十二日

插图彩页

组稿:小许

排版:小曹

统筹:小张

年第4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