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史迹
雄安史迹历史走过,会留下足迹。雄安,地处燕南赵北,黄河故道,九河下游,历史上水灾频繁,十年九涝。无法约束的漶漫河水一次又一次地突破河堤、坝埝,一层又一层地淹没了房屋、庄稼,冲毁并吞噬那些曾经光辉的痕迹,让它们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如今,我在天地翻覆的巨变之中,缓缓走来,用一只铁铲,挖开地层,试图找寻出那曾经的片片晶莹。拂去泥尘,看它们是否依旧闪耀如初。毕竟,那曾是我们共同的记忆,镌刻着我们同样的乡愁。本图片为年大清河泛滥,被洪水冲毁的雄县坛台村。雄安史迹
九、分洪道
今天聊聊分洪道。
分洪道全名叫新盖房分洪道,作为大清河截弯取直的一个工程,它是大清河向下游分洪的重要河道。
如果看地图我们可以看出来,大清河主河道是曲曲弯弯的,上游粗,下游细,仅雄县段就有险工40余处。比如有名的八排,那里是大清河90度转弯处,河水从北来,直冲南岸,所以历史上那里最容易决口。再比如南关大桥那里,几百米宽的河道一下子收紧成几十米宽,导致水流很难下行,也是最容易决口。再加上年决口导致的下游河道淤高,水流下行不畅,大清河开口几乎连年不绝。特别是新盖房处,年至年,就决口5次之多。
年大洪水,雄县马务头及九宫两处决口,继而水流冲入白洋淀,十方院水位达9.53米,千里堤靠子埝抵御洪水。年汛期,利用新盖房分洪,分水量较小,至使大清河雄县段决口11处,沿河险工尽遭冲毁,大堤多处劈裂。
面对这种情况,省水利局决定,开辟新盖房分洪道,使大清河上游所来洪水经新盖房分洪道直汇东淀,以减轻大清河的洪水压力。
建设中的跨分洪道京雄高铁大桥雄安史迹
建设分洪道的时候,充分考虑了历史上的水情。把分洪口门直接设在了新盖房村东大清河左堤多次决口的口门处。分洪口下设两堤,堤距1公里左右,途经高庄、卢僧河,经孤庄头至洪城村东北东流汇入东淀,全长25公里。
这么宽、这么长的一个新规划的河道里,却只有陈台、高庄、王祥3个村子涉及拆迁。这说明,这里原本就是一个古老河道。是什么河?有人说是古白沟河,还有人说是古黄河。古黄河记载比较少,不敢肯定,但古白沟河流经这里,还是基本确定的。
据老人们说,修分洪道的时候,保定专区与省大清河务局成立了工程处,组织了雄县、定兴、新城、徐水四个县的民工,1.43万人,从3月28日开工,至5月25日就完工了。
不过,分洪道建成后并不是一下子就成了今天的模样。作为一个新的河道,两岸的堤防都是新堆起来的,明显不如大清河故道河堤坚固。记得爷爷曾对我说,老河那堤年年让水泡着,都成一块整砖了,所以不容易决口;新堤土是松的,浪头一打,上边塌底下陷,特别容易出问题,所以要小心防范。
分洪道南堤陈台段雄安史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雨水大,几乎是连年分洪,然后连年出现险情,然后人们连年对分洪道进行整修加固、复堤扩建、开挖低水河槽等,最终让分洪道变成了今天的样子,成为雄县人抵御洪灾的有力武器。
我们这代人,出生于70年代,记忆里最后一次分洪,还是年8月的那次分洪。
由于没见识,不知道大洪水、开口子的可怕,所以心里也就没有什么恐惧。由于那时河床上种植了大量的花生、大豆一类的经济作物,洪水一来,全冲跑了。所以我站在堤上,看着满河槽滚滚流淌的浊水,只是感叹道:“这一河槽流得都是花生油啊。”
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儿,那就是雄县有一种鱼,叫石鲢鱼,俗称小石榴儿。这种鱼味道极其鲜美,却只在发洪水的年头儿才会出现,而且只出现在雄县这一段儿河道里。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由于大清河与分洪道干涸多年,我曾经以为这种鱼由于没有洪水,早就绝迹了。但是好几个朋友告诉我,96年分洪时,他们曾吃过这种鱼——是渔民在分洪道里捉到的,就在杨西楼大桥上叫卖——做熟了,味道那叫一个香。
或许,未来有大水的年头儿,这种鱼还会出现吧。
但要不要重温这种美味呢?
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
分洪道落日△
—end—
文字
郭亚军图片
网络
排版
长 青 诵读
大海
往期精彩回顾
点击图片查看↓↓↓
雄安记忆
探访小步村(一)
金板凳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