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故乡叫城关镇
年,我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城关镇(今古城镇),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
(山西省垣曲县原城关镇街道示意图)
年以前,古城镇北依凤凰台;南临亳清河,古城人叫南河。南河北岸顺延近2公里,主要是菜地;曾经种有大片的大麻,大麻地里有各种各样的蝴蝶,飞来飞去,大麻杆的皮肤可以制作麻绳,大麻籽粒可以榨油;河岸上还有磨坊、油坊和轧花坊。跨过南河再往南不到2公里,就是涛涛不息的黄河,南岸是河南省渑池县;其东边紧靠沇西河,古城人叫东河。东河水比南河水清且较凉,其西岸也有顺延数公里的菜地,还曾经种有水稻,其稻米很好吃。东河和南河在古城外东南方向一公里处交汇,称为清河口,双水同流而注入黄河。古城面积不大,周边的城墙不是很高,也不长,城墙的内胎用黄土夯实,外皮本来也是用砖砌起来的,但是经过连年战火的摧残,许多地段已是断垣残壁,特别是年大炼钢铁时,将城墙上的砖全部拆掉充作它用了,加之风雨的冲刷,昔日的雄姿不再。
(城关镇的城墙已成光秃秃的土坯了)
古城有三个正式的城门,出北城门直通同善镇(今历山镇)。后来在北城门旁边正对着主街的北端开了一个豁口,北城门便被封闭另作他用了;出西城门直通刘张(今新城镇)。出了南城门,经过沿着南河铺开的大片菜地,跨过南河,通往东滩村黄河码头。古城没有东城门,据说是为防沇西河洪水冲击而特意封堵了。
(山西垣曲城关镇北城门旧址)
古城镇只有四条商业街道。城内的商业街有两条,最重要的是主街,叫大街,南北走向,从北城门一路下坡到南城门;中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叫十字街,东达东关,西达老舞台广场和县委县政府大礼堂。特别一提的是与主街平行的一条街道,它的地面用大块的鹅卵石铺就,也是从北向南一路大下坡,所以叫石坡,其北端连着北城门,南端连着南城门。城外也有两条商业街,一条在西关,沿着通往新城的公路两侧;另一条就是著名的回民街,位于古城外东南角,紧贴城墙根。我有几个小学和初中的回民同学,就住在回民街,他们家多以卖牛肉和制牛皮绳为生计,他们说的是河南话。
(曾经的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十字街头)
城关镇每年都有几个较大的物资交流集会或者庙会,这是老传统,例如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庆祝新年嘛;农历四月初八,准备收割麦子了;农历腊月初八,准备年货了。每逢这些重大集会,不仅周边十村八乡的农民云集城关,就连外县,例如南边的河南省渑池县,东边的河南省济源县,以及西边的山西省闻喜县、绛县、夏县等地的商人,也来做生意,把个小小的古城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不过,古城好像与外地不同,几乎没有集日,这可能是因为山里人不善经商吧?
二、久远的回忆
记得我家最早住在西关,那里有一个大车店,也叫骡马店,相当于现今的“停车场”和“旅店”以及“修理厂”的三结合,不仅可以停放马车,还可以饲喂骡马,也可以供车老板和旅客食宿,还有铁匠可以给骡马钉蹄铁。大约年将此大车店拆除,在原址修建了汽车站,装载乘客的汽车可不是现今的大巴,而是大卡车(参看《回家过年之往事》)。
(铁匠给牲口脚蹄上钉铁衬即蹄铁)
就在此大车店的后面,有一个破败不堪的土窑洞,洞口很小,洞里很窄很矮很暗。我可能就出生在此窑洞里。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我们家搬到了北大街的一个商铺里,距离十字路口大约只有三十米吧。父亲估计是年从山东省菏泽地区逃荒,沿路讨饭、打零工,来到垣曲,定居古城。父亲为人善良,一直待我如己出。记得父亲买了一辆二手旧自行车,在当时的县城里自行车可不多,大妹妹坐在自行车前头的大梁上,我站在自行车的后座上,双手扶着父亲的肩膀,父亲当时年轻胆大,就这样带着我们兄妹俩,沿着公路往坡下骑行,一溜如烟,得意洋洋。我和妹妹在车上又惊又喜,大呼小叫。路旁的乡下人看了,很羡慕,却又故意装出不屑的样子,说道:城里人,好摆花,骑头毛驴没尾巴!(注释:摆花,垣曲方言,炫耀的意思。)啊,回想起来,这个时期应该是我童年中最幸福的时光!父亲以杀猪卖肉为营生,所以我在童年时可没少啃猪骨头。那时候,猪骨头是卖不出去的,只有“要饭的”即乞丐才要猪骨头吃呢,可猪骨头肉啃起来又是那么香,扔了多可惜!
提到啃猪骨头,不免想到啃西瓜皮。当时我家还不算太穷,但也不可能天天买西瓜吃啊。于是我和几个小伙伴们馋的时候,就悄悄地钻到摆摊卖西瓜的桌子下面,从竹篓里捡吃人家扔掉的西瓜皮,虽然好多苍蝇在周围嗡嗡乱飞,但是西瓜皮啃起来好甜哪!红红的西瓜水从嘴里流出,常常浸湿了衣服前襟。父母发现后,就会当街训斥:丢不丢人啊?我们说:丢人不丢财!惹得围观的众人一阵轰笑。
渐渐地知道金钱的重要性了,于是就和小伙伴们自力更生挣钱——捡拾骨头卖给供销社收购站。我们走街串巷,什么垃圾堆呀,荒废的院落啊,瞪大了双眼在草丛下面踅摸。什么猪骨头,牛骨头,羊骨头,等等,只要是骨头都要。开始时每天也能卖几分钱。可是不几天,就不容易捡到骨头了。怎么办?动脑筋想啊。于是,捡一块破砖头或者石头,放在筐底,把骨头覆盖在上面,送到收购站。我们脸上还要装出老实胆怯的样子,就这样蒙混过关,骗过收购站工作人员。现如今,都说中国人搞假冒伪劣、弄虚作假成风,岂不知几十年以前,就在我们还是童年时,这一套把戏就已经无师自通了!呵呵呵呵……
年,我上了小学,就是东街小学。上小学开始的两三年,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几乎什么也不知道,只记得语文课本上第一课内容是“开学了。”三个字,第二课内容是“我们上学去。”五个字(标点符号不算字)。
(我的母校城关镇东街小学)
不知道怎么搞得,读到小学三年级时突然开窍了。那时,在老舞台广场、县委县政府大礼堂的旁边坐落着县文化馆,馆里有图书室。我经常去看书,虽然识字不多,但看“画本”也就是小人书,一般还是看得懂的。我在这里看书,常常要到天黑才离开,记得有一次看小人书《画皮》,越看天越暗,越看越害怕,只好走出图书室,坐到院子里坚持看完。
升到小学三年级不久,语文老师布置写作文,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写这第一篇作文难度是很大的,所以几乎所有同学都勉勉强强地写了一两句话,还不一定通顺。可是我不知怎的就灵机一动,模仿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完成了作文。教我们语文课的尚祥生老师高兴坏了,第二天就在课堂上公布了我的作文,大加表扬。接着,我在第二篇作文中又引用了在课外书籍中看到的一个成语,这可不得了了。从此,只要联区学校(可能是全乡镇的小学?)在我校搞“观摩教学”,一定是尚老师讲课,也一定是讲评我的作文。尚祥生老师是我的作文启蒙老师,我是尚老师的得意门生。不过,说来惭愧,我的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好像从来就没有排进过前十名。
我也被同学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少年先锋队”,戴上了红领巾。要放暑假了,我偶然看到《中国少年报》上说是要组织少先队员到“夏令营”活动。我高兴极了,缠着父母非要他们给我买白色太阳帽和军用水壶。报上有照片,白色太阳帽和军用水壶是夏令营中少先队员的标配呀。跑遍了古城大街也买不到白色太阳帽和军用水壶,没办法,母亲只好自己用旧的白布缝制了一个太阳帽,父亲又去邻居家借了一个军用水壶。我带着太阳帽,斜挎水壶,兴冲冲地去学校找老师。找到老师,我说:什么时候去夏令营?老师被问懵了:什么?我说:少年报说夏令营就要开始了。老师愣了愣,说:哦,夏令营啊,那是北京、上海大城市里有,咱们农村没有。什么?!我哭了。这时我似乎知道了:山里和山外是不一样的,农村和城市是不一样的!也许就是从此刻开始,我的脑海里徐徐地浮出一个梦想:走出大山!
(50年代夏令营的少先队员们必备的太阳帽和水壶)
到了小学四年级,就快要毕业上高小了,老师叫我们在家里好好复习,准备考试。这下可好,我们哪里会老老实实地在家里读书?给父母撒谎说去学校上课,与十几个男同学,直奔清河口!到了清河口,先是下水游泳,抓鱼捉蟹,然后又爬到河边的高地上掏沙燕,足足玩了一天,才余兴未尽地赶回家吃饭。第二天,老师就把我们几个从教室里叫出来,罚站。(注释:沙燕,又名岩沙燕、土燕子,喜栖于湖泊、沼泽和江河的泥质沙滩或附近的土崖上。)
(栖息在黄河岸边土石崖上的沙燕)
年,我上了高小,就是古城西北角城墙外的第一高级小学,相当于现今的小学五、六年级。后来将一高改为“北街小学”了。在一高的这两年里,也就是我的童年的最后阶段,经历了共产主义风暴的磨练(参看《为大跃进奉献微薄之力》)。
年,我在垣曲县第一中学即现今的古城中学读初中。
(垣曲县第一中学即现今的古城中学)
年,就在我接到考取高中、被闻喜县中学录取通知书的这一天,我们家从长直乡口头村养猪场又搬回古城镇,住在北石坡,属于第三生产队。
(古城镇石坡北第三生产队)
年夏天,老天爷连续数日猛下大雨,黄河发大水,水位暴涨。与此同时,东河,就是沇西河,特别是南河,就是亳清河,也趁机兴风作浪,助纣为虐,大发洪水,两股滚滚洪流奔至清河口,与黄河大水猛烈冲撞,导致河水倒流,逆南河而上,竟至冲垮古城墙,甚至毁坏了县委县政府的半边府院!这之后,加之其他诸多原因,县委县政府搬迁至亳清河上游几十公里处了。自此之后,我的古城便开始像那流淌的雨水,沿着古城大街,从北向南,一路下坡,直泄黄河!
也许,这就是我那故乡——古城的宿命?
三、我的童年随同古城一起沉没黄河
小时候经常与小伙伴们去河里洗澡,就是游泳,垣曲方言把游泳也叫“洗澡”。东河水面开阔,且清澈见底,但比较浅,而且水温也较凉,我们不太喜欢去东河洗澡。南河就不同了,虽然比东河水浑黄些,但恰在南城门前不远处有较深的一段,所以我们总是到南河这里洗澡。不过就是因为洗澡的地点河水较深,长辈们担心发生危险,也确实淹死过人,突发洪水还冲死过人,所以不允许我们去洗澡。每次洗澡回家,家长都要问:是不是到河里洗澡了?答:没有。家长就拉起孩子的裤腿,用手指在小腿背上轻轻一划,立即出现一道白色划痕,这就证明确实是洗澡了。于是,难免挨骂甚至挨打。
古城镇处于黄河和东河、南河三条河流的交汇处,且河里的鱼、虾、蟹都很多。但是奇怪的是古城人却不喜欢吃鱼,有时小孩子们在河里抓鱼拿回家,往往被长辈们呵斥,强行扔掉,他们说鱼有刺还太腥,不能吃。不过,我倒是从小就喜欢吃鱼。有一次,我随父亲去黄河岸边的东滩村崔叔叔家玩,崔爷爷是扳船的艄公,他领着我来到黄河边,用石头将一束谷穗压在水底,过了一会儿,用渔网一下子就捞到好几条大鲤鱼!那次,我们吃得好开心啊!
(年以前黄河和亳清河、沇西河三河交汇处的古城镇)
(年以后古城镇沉没黄河——卫星图)
古城人万万没有想到,由于黄河小浪底水库的修建,古城竟沉没黄河!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九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为20世纪末我国两大水利骨干工程之一,是黄河中下游最后一座大型水库,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下大力气治理黄河的一大战略举措。垣曲位于小浪底水库大坝上游60余公里处,回水深入垣曲境内的长度达35公里,面积约多平方公里。受淹没影响地区包括7个乡镇的42个行政村、个居民组、4个乡镇政府及家企业。从年开始,千年古城成水府,数万民众皆搬迁。
世事难料,沧海桑田。受传统影响而不喜欢吃鱼的古城人,如今住在黄河库区边的移民纷纷建造小渔船,发展渔业,甚至以捕鱼为主,据媒体报道年增收万元。这真是可喜可贺呀!
(古城已沉没黄河)
随着我的故乡古城沉没黄河,我的童年似乎也沉没于水底!已经十多年没有回故乡了,我多么想回家看看!可是我又怕看到那一望无际的黄河水波,却见不到那熟悉的古城身影,我的心会瞬间震颤!正像垣曲老乡闫葆真在他的另一篇大作《垣曲古城,你让我多少梦里泪湿襟》中所表达的那样,悠悠哉而深沉的乡愁啊!
源自:垣曲贴吧秋雨舞春风
推荐阅读被贾玲、包贝尔力挺的这个垣曲娃,唱了首垣曲版《成都》
,撸起袖子,我们为垣曲做了件大事!
淘宝十年你不知道的内幕,买东西别再吃亏了~
运城玩扣点点的人快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