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风尚文明过大年征文选登(27)
儿时年的记忆
时庆田
进了腊月,大年的温馨便轻轻飘来。从喝腊八粥腌腊八蒜,便慢慢嗅到年味了。到了腊月二十三便是小年了。这天辛劳的母亲以虔诚的心,把灶王爷从墙上请下来,双手合十,颌首说道:“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多说好,少说歹。”接着划火柴焚烧,随一股青烟,灶王爷飞向天堂去言好事去了。母亲又将新请来的灶王爷,工工整整地贴到厨房墙上,左右两边还写着“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这天起,大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有的人家开始杀猪、宰羊、炖鸡。这时侯学校已放假,我们帮着大人剁饺子馅、压饺子馅、磨豆腐、磨面粉、炸丸子。母亲腾出手来蒸枣山、枣花、馍馍、粘窝窝。父亲则到集市上购买年货,除了给男孩子买鞭炮,还给姐妹买头花儿。孩子们最是盼望过年的,可吃上饺子,穿上新衣。还可去水坑滑冰,也可去空闲地打瓦,也就是将三块砖竖摞起来,从十几米外单脚腾挪,将竖在上边的砖击掉,是练眼力、体力的一种游戏。大年三十为最忙碌的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那时各家春联内容一般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横批为“紫气东来。”院里院外还贴满了“福”字。福字含有多子、多福、多田之意。院里石磨上、影壁墙上、杈把梢帚上、等都贴上福字,屋里屋外红红火火。紧接着是打扫庭院,屋里屋外打扫一新。还有的人家在街门口挂上大红灯笼,以表喜庆。除夕,早饭一般为肉菜,午饭吃水饺。午饭前各家先后拉鞭放炮,整个村子响成一片,偶尔也传来零星的鞭炮声,那是男孩燃放小炮或摔炮之类。下午大人要供奉“老天爷”和“财神爷”,在正房里挂族案,在书案板上按辈份摆放“神主匣”。“神主匣”两侧放枣山、枣花。大桌子上摆放馍馍桃、鸡、鱼、方子肉、水果等供果。桌子正中朝前放香炉,两侧各放一支蜡烛台架,各插一支红红的蜡烛。大桌边沿上系上围桌(布帘,挡住桌下,待初一扫起灰尘堆放里面),桌前放一小棉褥或小垫子,供跪拜磕头用。院子里撒满芝麻桔杆,象征来年芝麻开花节节髙。街门里紧靠家院,放一根两米多长的木棍,中间用红线拴上细黄纸,拦住邪鬼不让其入门。傍晚十分点上蜡烛,香炉和其他神位各点三根香。这时由大人领着自家孩子到坟地去请“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在自家坟前点香、放炮。回来路上燃上一把香,走几步丢一根,口里喊着:“爷爷、奶奶回家过年去来……”一直喊到到自家门囗。之后,按辈份大小磕头。由辈长者先给族案和神主牌位磕头,依次排到小字辈。小字辈除给族案和神主牌位磕头外,还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嫂嫂等磕头。本家磕完头,由大人领着孩子再到本族、本院或邻居家去磕头。回来后本家、本族、本院在一起喝辞年酒。母亲及姐妹围在案板旁,说笑着包饺子。母亲常把小银元伍分的、貮分的、壹分的包在饺子馅里面,初一这天谁吃到带钱的饺子谁有福。除夕夜,有人一夜未眠,一大早抢个第一,将千头鞭挂在高高的树梢上,在全村第一个燃放,震天声响划破寂静的夜空,提起了人们的精、气、神,鼓起了新年幸福美滿的风帆。初一,是大年第一天,一大早人们起来点香、烧纸、放炮、吃饺子。接着到各家拜年。见面后说,起的早,过年好!尤其到两家有过节的去拜年,表明两家又和好如初。初二为抢财神、吃盒子,谁挑水挑的早谁能抢到财,一大早就有到水井挑水的人,水代表的是财。这天还是去舅舅、姑姑、姐姐家拜年的时间。那会儿,都步行,全村没几辆自行车。初三请女婿。这天闺女、女婿、外甥(女)带上烟酒到岳父母家拜年。喝酒时把女婿请为上宾,有时请陪客,怕女婿喝不足。要是新过门的女婿,大人小孩要多瞧几眼,比比划划,品头论足。新女婿被看得脸红不好意思。大年初五,是送爷爷奶奶回天堂的时间。他们看到人间美好,看到子孙兴旺,在鞭炮声中装滿钱财,“爷爷、奶奶”高高兴兴而归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是年的延续,俗称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吃“汤圆”。人们白天看舞狮玩龙的,骑着“毛驴”踩船的。晚上看烟火礼花。那礼花光芒四射,象“花篮”飞天,象“银龙”舞动,呈现一派祥和、欢乐的气氛。在喜庆欢乐中大年的热度慢慢地降了下来。凌开燕来,勤劳的人们开始春耕备播,村中的年轻人也开始准备行囊出门打工了。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们冀南一带过年如是这样。繁荣文艺振兴清河
清河县作家协会,愿与您携手:
共同振兴清河文艺,繁荣文学创作
主编:谢丙月
协会邮箱:xz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