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新风尚文明过大年征文选登(16)
品古韵年味过新风春节
胡庆洁
我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每个节日都有美丽的诗歌相随。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更是自不待言。这个春节,就让我们品着古诗雅韵的悠悠年味,沐着新时代的风尚幸福的度过吧。老北京有一首民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我们就从腊八节说起吧。腊八节·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唯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从陆游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腊八时节绍兴春风已暖,水牛已下地劳动;腊八节这天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早晨做“佛粥”并“交相馈”。那“佛粥”又是什么粥呢?原来佛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腊八粥。那它跟佛又有什么渊源呢?相传腊月初八这一天夜里,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观明星而悟道成佛。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得道之前所受苦难,便在这天吃杂拌粥以示纪念。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腊八节喝粥也进行了改良,改成了人们喜欢吃的香甜可口、营养美味的美食。做腊八粥,各地区材料不一。还有甜、咸口味之分。主要的食材有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另外,这个节日的风俗还有敬神供佛,祈求和庆祝丰收、泡制腊八蒜等。小年·祭灶词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成大这首诗语言平直,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它主要传达了四个信息:那个年代人们祭祀的时间——腊月二十四;祭灶的缘由——灶君朝天欲言事,祭灶活动——为灶君准备车马酒食,祭灶的祝词——希望灶君对婢女们的争斗口角、猫狗弄脏灶台、一家人的长长短短都装糊涂,不要怪罪,特别是能从上天那里讨来财运,降下吉祥。在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时代,老百姓特别敬重灶神,生怕他老人家说坏话给家里带来灾难,因此还有不少地区的人们做糖瓜、年糕,希望粘住灶君的嘴,让他上天只言好事,不说坏事。另外还有一说,年糕又称“年年糕”,谐音“年年高”,希望生活和工作一年更比一年好。其实,祭灶是小年的主要风俗,除此之外,人们在这一天开始准备年货、扫尘,为过一个干干净净的好年做准备。小年的具体日子各地也不尽相同。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官三民四船五”,也就是说官方小年是腊月二十三,民间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是腊月二十五。北方地区受官方影响较大,小年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除夕
守岁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苏轼的这首诗所说“今夕”指的就是除夕。“守岁”正是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除夕中的“除”是“去、易、交替”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之意,是农历全年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也可以指除夕当天,这一天也称“除日”“除岁”等。除夕是广义上的春节的重头戏之一,这一天的活动非常丰富,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不尽相同,但一些大的活动却是各地共有的。贴年红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祈盼。年红包括春联、门神、窗帘、年画、福字等。其中春联,也叫对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要在大年三十上午贴。另外在门口悬挂红灯笼,取其团圆喜庆之意,烘托喜庆祥和的气氛。祭祀祖先是除夕的头等大事。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焚上香烛,斟满美酒,摆上佳肴,家长率领子孙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感。中国人的年夜饭其实也是家人的团圆聚餐。不管离家多远多久的游子,这天都会赶着回家吃饭,和家人团聚。因此出现了世界上一年一度最大的人口大迁移,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春运。年夜饭有很多讲究,比如吃饭前一定祭神拜祖,菜品一定要有鸡(寓意吉祥如意)、有鱼(寓意连年有余)等等。缕缕的饭香是家的味道,浓浓的亲情是幸福的感觉。守岁是在所有房间都点上岁火,合家欢聚,等着辞旧迎新时刻的到来。有的通宵不睡,一家人围坐闲聊,或打麻将、纸牌之类。压岁钱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在新年倒计时的时候,由长辈分给晚辈。这个压岁所压之“岁”谐音“祟”,希望孩子来年健康成长,包含着长辈对晚辈关切和祝福之情。也有的送“压岁果”,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就提到阿长送他橘子的事。另外一种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所压之“岁”是“年岁”,意在祝福老人健康长寿。春节·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诗题目中的“元”即农历的第一个月,“元日”即正月初一。这一首诗传达了古人春节的主要活动有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新春联,也写出了春节到来,春风变暖、阳光明媚的天气变化。狭义上的春节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日。又称“新春”“新年”等。这一天人们会穿新衣,戴新帽。另外还有很多讲究。燃爆竹,吃饺子。新年的时刻一到,人们立刻燃放鞭炮,这叫“开门爆竹”,有辞旧迎新之意。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振奋了人们的精神,满地的碎红给人们带来了喜庆。饺子一定要素馅的,而且这一天一定都要吃素,祈愿新的一年肃静(即平安)。放过鞭炮,吃过饺子,人们就开始拜年,首先在自己家给神、祖先拜年,然后去给乡邻亲朋拜年。这一天不可扫地,因为传说这一天是扫帚的生日。也不可泼水、倒垃圾,目的是免于破财。初一之后的几天里也各有讲究。初二解除斋戒禁忌。这一天,姑爷给岳父岳母拜年,出嫁的女儿也随夫婿回娘家。初三烧门神纸,谚语:“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意思是又要开始营生了。初四是恭迎灶神回人间的日子。初五俗称“破五节”,一定要包饺子吃,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有的地方不许女婿上门。这一天,传说是财神的生辰,人们喜迎财神。元宵节·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生。
作者张祜是唐朝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以写《宫词》闻名。他的这首诗写出了唐朝京城长安正月十五热闹的情景,也写出了当时的风俗——闹花灯。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何为“元宵”?“元”即元月,“宵”即夜。元宵即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日夜晚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的夜晚。新年伊始,大地回春,人们用迎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走桥等活动加以庆祝。灯与“丁”谐音,迎花灯有求子添丁之意。古人讲究多子多福,希望家族人丁兴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天,妇女可以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而且见桥一定要过。据说这样可以去病延年。不仅大唐盛世这样,就是在理学盛行的南宋亦是如此。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俄而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写的即是女子盛装出游、看完花灯归去的情景。春节至此落下帷幕。这些节日和民俗发端于农耕时代,距离我们今天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我们今天身处信息化社会,电子产品普及,交通工具发达。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非常快。因此有很多旧的民俗已经和我们的时代格格不入了,但是尊老爱幼、崇德向善、注重亲情的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清河县“弘扬新风尚文明过大年”征文启事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佳节。春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作为一种文化、一种习俗、一种情结,牵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县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开展,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老百姓的家门口,进一步加快打造实力清河、魅力清河、活力清河的进程,现举办“弘扬新风尚文明过大年”主题征文活动。一、主办单位:清河县文联承办单位:清河县作家协会二、征文内容1.本次活动以“弘扬新风尚文明过大年”为主题,可将春节中的风土人情、民俗记忆以及最难忘的、最触动灵魂的精彩瞬间等用文字记录下来,尤其欢迎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体现孝老爱亲、亲情友情、崇学向善、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文明和谐过大年有关故事。2.要求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内容健康向上,具有思想性、文学性和较强的可读性。三、征文要求1.体裁以散文、随笔、诗歌为主。散文、随笔类每篇一般不超过字,诗歌每首不超过30行。2.参赛作品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剽窃他人作品,文责自负。3.来稿统一以word文件的格式发送到电子邮箱x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