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论文开原县的锡伯族
TUhjnbcbe - 2021/5/21 17:04:00
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6223398.html

开原县的锡伯族

那琦(台湾)

摘自《滿族文化》第五期年9月30日

引言

作者本人是锡伯人,于民国八年生于今辽北省开原县城西五里的前三台子屯。这个村庄本来是前清时期的「旗屯」,住民有锡伯、满洲和以后迁入的汉人。民国十四年,随父母移居开原城内。廿四年夏,毕业于开原县立初中。继在沈阳读省立第二工科高中应用化学科,满洲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在满大药专任助教期间,于攻研分析化学之余,蒙指导教授佐藤文比古博士指导,探讨锡伯部族的历史,并作农村访问调查。这一工作,自民国三十一年冬季起至卅五年,一面从事药师工作,一面利用余暇进行。卅七年六月随双亲兄嫂偕妻子来台,这些资料仍然带在手边。卅九年春,得拜识本族族长、新疆省宁西县的立法委员广公季高先生,近年来,复利用暑假余暇,前往广先生主持的台大满文研究室,考察本族史料,略有心得,并蒙广先生约定共同写一部「锡伯部族志略」。由于年来执教北医、中医和文化学院,时间所限,一时还未及动笔。兹应乡长赵公尺子教授雅嘱,就开原的锡伯,写篇短文,倘蒙指正,无任感荷。

一清以来的开原城

开原,位于松辽平原之南端,乃盛产大豆高粱之谷仓。南接铁岭以达沈阳,北邻昌图以通四平,中长铁路直贯南北,交通称便。开原,古肃慎国西南境,战国为濊貊,汉为夫余国属玄菟郡,辽境龙府,金蒲与路,元开元路。明洪武间改元为原。继又改置三万卫。永乐中,置安乐州于城内以纳归夷,属辽东都指使司。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设开原县,隶奉天府。民国因之,属奉天辽渖道,奉天省后改称辽宁省,废道,今划归辽北省。

开原于明代为边防重地,自辽西以指向凤城之柳条边,即以开原为顶点,并自开原北向以达巴颜鄂佛罗站以北之边墙,将东北分为三部分,其北向边墙以东,为满洲各族根据地;北向边墙以西,为蒙古族之根据地;至东西边墙以南则为汉族居住部分,故开原地当明边之要冲。而扈伦四部之叶赫在开原之东北位于边墙以外,今伊通县境;哈达在开原之东南,在边墙以内(按哈达内迁之地)。明代倚之对抗满洲部,名为北关、南关。开原城南门外之清河三岔口本有二源,扣河一称滱河,自伊通境蜿蜒而来,即叶赫河,清河自开原东南边墙内之哈达和屯(郎哈达城)以南,即哈达河来会,合而西流,贯中长铁路而入辽河,形势险要。

萨尔浒一战,明朝败绩,清太祖曾搏抚顺,攻开原,在开原城南门楼上高坐,为有名之史话。民国五十四年春,作者负笈东瀛,攻读于京都大学药学部生药学讲座,于完成学位论文后,曾前赴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考察锡伯文献于该所历史图书馆者前后约四十天,获读明、冯瑗所著开原图说(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一书。见县下各城堡一一绘图,及军事配置,官兵各若干,均一一绘定位置,以抗拒「夷」「虏」,足见明季国势已趋式微。

开原城现址周二十里。东西南北四大街,十字交叉处有三层之钟鼓楼,而南大街、西大街较短,东大街、北大街较长。城西南角以过去清河泛滥所冲激而倾圯,后补以矮墙。另在城西南约里许,尚存有旧城基,南北一脉,仅存沙石,层次井然。可见清初重修城垣时,城基内移。民国二十五六年间,将四城门外之瓮城打通,以利交通。其断面处之结构,两侧为砖,中间为沙石与黏土,层层交迭而戍,与城西南旧城基之结构相若。城内西南隅之石塔寺,有宝塔十三层,高二十丈。民国二十三年间,日人以修塔为名,将塔顶之砖制浮雕佛像以及唐代尉迟敬德手书之铁匾等古物取下,可见为唐代或唐代以前之建筑(注一)。当地传述有「塔倒清河南」一说,预料清河逐渐向城西南隅内滚,将来若河床滚至塔下时,塔必倾圯,而塔尖将达于清河南岸,乃臆说也。

作者于民国二十六年,以伤寒病新愈,休学在家者约半年,与表兄徐钦良、表弟徐钦忠、同学安永瑜、张荫曾、兄弟照像馆马树五等,或登城远眺,或绕城郊游之际,将城砖瓮城及旧城基址,拍照留影。

注一:据日本建筑学家考据,指为辽代古塔,日人修葺此塔时,主在掠劫塔上古物。修葺时于塔端镶嵌玻璃匣,其中由先外伯祖徐公焕章(文华)撰文,家严楷书,以纪其原委,安置匣中,传诸久远,惟原文已不复记忆矣。

二锡伯源流考略

明清两代关于锡伯族之考察,尚缺有系统之著述,官私著作中偶有记述,亦不过旁见侧出,语焉未详。百年之前,魏源既尝论之矣(注一)。日本文献中,当推岛田好于一九四一年所发表之「锡伯、卦尔察部族考」(注二)一文最有系统。他如美国OwenLattimore(拉铁摩尔)博士所著之「满洲之蒙古民族」(注三)一书中,列「锡伯蒙古人」为第十一章,指锡伯为蒙古人,所论不无偏差。此外如丰田氏「满洲国之现住民族」一书,指东北锡伯族人口不满六千人,似专指扶余县一带锡伯人而言,更属肤浅之论。关于新疆锡伯部族之记述,如俄人某氏所著「西部蒙古与满洲族」,与吴蔼辰氏「新疆纪游」二书,对于新疆之锡伯族富于朝气,均有所赞誉,而为举世所知。作者一介药师,对于历史研究,本非专长,惟对于本族源流,抱有浓厚之研究兴趣,自民国三十二年起,专研迄今,其间虽因本身工作而间断十余年,惟一遇机缘,得见有关参考文献,仍不断笔记考证,将三十岁以前之文稿,逐加修正,以期其日趋成熟。兹就锡伯源流,撮其大要,叙述如次:

一锡伯部族之名称--锡伯(SibeTribe),本为松花江上游之嫩江支流、绰尔河及洮儿河流域、东迄吉林以西一带之打牲部落,以渔获为主,狩猎为副之部族。其种族之历史,自明清以降始渐趋明朗。锡伯之名,始于乾隆,乾隆以前则称席北,东北地方志中有称为西僰者。东亚民族名汇(注四)一书中所录名称多达十余种:「锡伯、锡百、锡十、西伯、西北、西僰、席北、席帛、汁百、实百、洗白、斜婆」。蒙古文献中有「说白」,东北地图中有喜伯营子(通辽县)、西佛牛录(黑山县,后改隶台安县)、北镇县志中有鞑子营,均指锡伯村屯。康熙元年,方拱干宁古塔志中之西达子,亦指锡伯。日本松室孝良「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地方原住民一览表」称锡伯一名寨栅,一名斜婆。尤以寨栅一称富代表性,盖蒙古系部落中,家屋之四周恐未有围以寨栅者。此种风习为蒙古族中所无,而充分证明其为满洲族。又锡伯一语之发昔,蒙古语「寨栅」即是木桩之义;然满洲语之锡伯乃「木贼草」之义,开原锡伯老农自述,其祖先来自伯都讷「锉草沟」,锉草郎木贼也。此外,日本文献有sipo,sibo,sibake等称,西文则作Sibe,Sibo,Sipo,Sibege。

政大胡耐安教授中国民族志(一九六四)及刘义棠教授近着中国边疆民族史,指「锡伯(SibeorHsipe),一作西伯、悉比、史伯。」上述名称,皆其音译,且并非本族之自称,今仍以「锡伯」一称为学术上之正名。

注一:魏源:圣武记,附录卷十二,武事余记,掌故考证。

注二:满洲学报Ⅵ,满洲学会发行(一九四四)。

注三:一九三四年后藤富男日译本,善邻协会发行。

注四:日本帝国学士院编,三省堂刊行(一九四四)。

二、锡伯之种族问题--锡伯自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由科尔沁蒙古移管于满洲而后,在形式上乃属于满洲之一部族,究其历史亦不过在明清两代稍见端倪,欲上溯至元金辽不无困难,因此锡伯在种族上究属何族,尚缺乏强有力之证据。兹综合文献所记,有左列诸说:

1、鲜卑后裔说--何秋涛、朔方备乘:「东汉魏晋之鲜卑,其庭幕在喀尔喀,而封畛则远及北海。今俄罗斯东偏之锡伯利部地,咸为所兼并」。又:「鲜卑音转为锡伯,今黑龙江南、吉林西北有锡伯部落,即鲜卑遗民。」并注西清、黑龙江外纪云:「黑龙江……古肃慎氏遗墟,汉鲜卑。按鲜卑乃部种,非地名。今锡伯及西伯利,皆鲜卑之转音也」。呼兰府志(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间脱稿)卷九,人物略:「锡伯打牲部落,本鲜卑遗种。…汉姓有关傅吴三姓,言语衣服与达呼尔同。」此说赵教授尺子先生、广委员季高先生等早有详细考察,兹不多赘。

2、蒙古别族说--萨英额、吉林外纪:「锡伯,蒙古别族也。」「蒙古亦有新陈之分,锡伯、瓜勒察乃两大部。太祖癸巳,蒙古科尔沁暨叶赫等九国犯我,此二部即在其内…」而指为新蒙古。美国拉铁摩尔博士,曾旅行东北,就教于郭尔罗斯旗王公,谓即以科尔沁蒙古之眼光,亦不以异族视锡伯,故拉氏于「满洲之蒙古民族」一书之第十一章,专论「锡伯蒙古人」,所论大抵依吉林外纪之说。锡伯与科尔沁长久相处,改奉喇嘛教,其风俗习惯,自吉林之满洲人观之,诚富于蒙古人彩色,尤以出蒙入满乃在康熙二十八年以后,故此说几为满洲人置信不疑。

3、满洲别族说-杨宾柳边纪略:「席百,一作西北,又作席北,在船厂外西北(按实为西南)五百余里,土著自言与满洲同祖。」按杨氏此着乃于康熙二十八年亲赴东北之现地踏查报告,土著自言与满洲同祖之说当属可信。考锡伯之语言乃松花江上之一种通古斯语言,而非蒙古系语言,(呼兰府志所谓言语衣服与达呼尔同一事,或系指吉布钖之语言而言者,不无偏失。)锡伯姓氏概同于满洲姓氏,与赫哲姓氏之皆出其固有姓氏者不同,故指为满洲族中之一族,亦颇为合理。清太宗天聪九年十月庚寅谕日:「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诸申乃席北超墨勒根之裔,与我国无涉。今后一切人等,止许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辛丑谕曰:「各旗贝勒所属人员,称为某旗贝勒家诸申。」岛田好先生指出:「满洲人之为女真人乃日月昭著之事实。太宗之所以否认者,乃忌于清初国号金与女真人所建金国同名,欲加以涂改而为之强辩也。但吾人因此得知锡伯人与满洲人同为女真人。」锡伯之为女真虽获证明,然鉴于辛丑日一谕,可见由于诸申之涵义欠佳,亦为原因之一,而太宗不视锡伯为本族之人,可见锡伯与满洲之间,自不能无所区别也。

4、室韦说--岛田好「锡伯、卦尔察部族考」据旧唐书室韦传谓:室韦、契丹别种也,居峱越河之北。新唐书谓傍河以居。而指峱越河即今之绰尔河,峱越即Sibe之转音。又绰尔河上流右岸有室韦山,战迹舆图作SibeAlin;辉河左岸有锡窝山,舆地秘图及丹威尔氏地图作SibeAlin,战迹舆图并记作锡伯山,大清中外一统舆图亦作锡伯山,指室韦、锡窝、锡伯乃一音之转。复引白鸟博土室韦考(史学杂志三十之1)之说,谓隋唐时期汉人称为室韦之地极广,即黑龙江北岸之部落亦有呼以此名者。本来之室韦部族乃因绰尔河而得名者,尔来历几百星霜,室韦部族已归灭亡,绰尔河流域后遂为女真之一部族所据,女真人仍名其地为Sibe,即汉人所谓室韦之地。而自此地名成为部族名之后,随其部族之膨胀,称为Sibe之地亦逐渐扩大,自嫩江下流流域,伯都讷以至于吉林附近皆称为Sibe矣。综合岛田所论,乃指锡伯为女真之一部族,系因旧室韦之地而得名者。

5、锡伯人之面貌类似北韩通古斯族面貌--锡伯人面貌,何以类似北韩人(按韩国北部之人,属通古斯族,即人种学上所谓朝鲜通古斯;而南部之人据谓为汉族与韩族之混血种,此说是否正确,尚待专家检讨)?为极富兴趣之事实;然究其原因,则属未明。广先生为作者述及:若干年前(约在民国二十年间),韩国人女学生若干名自俄境流亡入伊犁,盖自韩国北部辗转鲜卑利亚、中亚而来者。伊犁之锡伯人见之,误认为本族人;然与之交谈,则言语不通。作者本身曩服务于满洲医科大学之际,周末常往返开原沈阳间,在沈阳车一站列队购票时,前面有韩籍老妪操韩语购票,因不通中日语,为日籍售票员所拒绝而将其纸币丢出窗外。老妪回头见作者,误为本族之人,请代为通译。作者亦不通韩语,惟有报以苦笑。此等为韩人误认之事例,几于每次旅行中均曾遭遇。可见像貌上具有极其近似之特征。二族之间,有无血缘关系,不得而知。

6、吉布锡--锡伯部族村屯中,有一种名为吉布钖之族人。作者曩于民国三十三年间,前赴开原城西大湾屯调查之际,于关姓(瓜尔佳氏)恩锡三族伯家,见到其何姓舅爵,系铁岭县三合子屯之吉布锡。其人头发微黄,面色微白(略近蛋清色),眼珠亦稍黄,自称铁岭县之锡伯均为吉布锡。试询以吉布锡语言,其一二三等数字,发音均近似达呼尔语,而与锡伯语言不同。

广先生见教以宁西县八牛彔中之第五牛彔,均吉布钖人。此一牛彔之人,头发亦较黄,所说锡伯话(按即满洲话)系一字一字读出者,犹如外族人学满文,一字一字念出,可见已失其原有语言,说锡伯话尚欠流利。吉布锡为数不多,究为何种人,文献从无记载,窃以为或即系瓜勒察人。因康熙三十一年,伯都讷设锡伯佐领三十,瓜勒察佐领十,七年后,两族人移盛京将军所属各城,独存锡伯之名,而瓜勒察一称则渺然不可究诘。拉铁摩尔博士称瓜勒察有「染色」之义,或许即指其黄发而云然。考室韦中有黄头室韦,是否有历史渊源,尚待专家学者之研究。

综如上述,锡伯部族究为如何之种族?当系古之鲜卑子孙,而于明代之福余卫中位于戳儿河即今之绰尔河女真人,而于清康熙中叶以降,编列满洲族中者。其原住地不限于绰尔河,东溯松花江而至吉林以西及西北,而达于绥哈城附近,西南则达于洮儿河流域,王爷庙东南有西伯城遗址,当系辽金时期之根据地。然远于康熙初,宁古塔亦有锡伯人,方拱干已言之矣。盖沿河流为生之打牲部落,其移动性固较山居者为大也。

三、明代锡伯部族记事--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抚谕故元之辽王阿札失里,于嫩江及其支流流域置兀良哈三卫,即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明实录同年五月癸巳条:「以阿札失里为泰宁卫指挥使,塔宾帖木儿为同卫指挥同知。海撤男荅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晚鲁忽察儿为朵颜卫指挥同知。此诸人皆元裔也。

明太宗文皇帝实录:成祖永乐六年(一四○八)三月壬申条:「戳儿河女直野人忽失夕、安苦等来期。命忽失夕为福余卫指挥佥事,安苦等为百千户镇抚,赐钞币有差。」

永乐三年(一四○五)十一月丙辰:「赐辽东那儿河归附女直野人头目宴。」十二月庚午:「那儿河女直野人头目佟苦不花、忽里哈、头目亦称哥;建州卫头目王古驴等百二十三人来朝,赐银钞彩带有差。」永乐四年(一四○六)闰七月甲戍:「忽剌温三角等处女直野人头目吉里吉纳、者哥难等来朝,置双城、撒剌儿、亦马剌、脱伦、卜颜五卫,以吉里吉纳等为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永乐六年(一四○八)三月辛酉:「忽的河、法胡河、卓儿河、海剌河等处女直野人头目哈剌等来朝,遂并其地入建州卫,令哈剌等为建州卫指挥千百户,赐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

明(张烛)皇舆考(万历十六年,一五八八)记四夷曰:「永乐元年,野人头目来朝,悉境归附,自开原迤北,因其部族所居置都司一,卫一百八十有四,千户所二十。」又曰:「又朝贡地面城站口河诸处凡五十八,皆生熟女直及野人所居,日速温河……曰施伯河……曰崔哈河……等地面。」(引自玄览堂丛书)

前述之戳儿河女直人,即居住于当地之锡伯人。由于忽失歹、安苦等来朝,而命为福余卫指挥佥事及百千户镇抚,可见兀良哈三卫中,福余卫有女真人与蒙古人杂居而分别任官之情形,岛田于「锡伯、卦尔察部族考」中已详论之矣。

那儿河,一称那河、脑温江,郎今之嫩江。嫩江下游受雅鲁河、顸达顸河、绰尔河及洮儿河后流入松花江,其地即在今月亮泡附近,本锡伯故居之地。按松花江上游之地,本锡伯人之渔场,亦即呼剌温三角处,即伯都讷附近松花江折流处之三角地带。又卓尔河即今绰尔河(蒙语「滚滚之流」也)。皇舆考所论之施伯河,郎今三姓西北之松花江北向支流之西伯河,一作锡伯河。崔哈河即今吉林城西之绥哈河,今吉林城西五十里有绥哈城旧址,吉林通志有地图可证,即今吉林长春公路在线之大绥河。清太祖实录,乌喇万汗逃往锡伯部之绥哈城,据今西春秋氏日译满文老档,作「逃往靠近锡伯部名曰绥哈之城。」然以绥哈距乌喇即吉林不过五十里,而曰靠近锡伯部,料必极其密迩,当无疑义。上述各地之女真人,当必为锡伯人无疑。

三清代以降锡伯大事记

「满文老档:太祖天命十一年五月(一六二六)席北国巴达纳,以离父祖故乡之地,率男三十人来归之功,升任备御之官。巴达纳死后,以其弟侯娄后农继备御职。凡自席北偕来者不征其公课,子子孙孙代代爱养之。」(东洋文库丛刊第十二、满文老档Ⅲ、页一○一四)

东华录:天命一,页九:「癸巳(明万历二十一年、天命前二十二年、一五九三)秋九月,叶赫贝勒布寨纳林布禄、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乌喇贝勒满泰之弟布占泰、辉发贝勒拜音达里、北嫩河蒙古科尔沁贝勒瓮阿代(一作翁阿岱)、莽古思、明安、席北(一作锡伯)部、卦尔(一作勒)察部,及满洲长白山所属朱舍里路长纡楞格、讷音路长搜(一作薮)稳塞(一作色)克什,九姓之国,合兵分三路来侵。…是夕叶赫营有一人来降者,言:叶赫贝勒布寨纳林布禄兵万人;哈达贝勒孟格布禄、乌喇贝勒布占泰、辉发贝勒拜音达里兵万人;蒙古科尔沁贝勒瓮阿代、莽古思、明安及席北部、卦尔察部兵万人,凡三万人。我军闻之色变。」

琦按:此为有名之「九国联军」围攻满洲汗一役,终为满洲汗各个击破。席北部与卦尔察部当时均在科尔沁蒙古势力范围以内,败绩后还绰尔河一带故居。

「清太宗天聪八年(明祟祯七年、甲戍、一六三四)命霸奇兰、萨木什喀分左右翼,率官四十一员、兵二千五百名,往征黑龙江之索伦。而以来朝贡方物之席北绰尔城地方之乌音屯(按即战迹舆图之「乌尼音克勒珠尔亨锡伯苏苏」,苏苏,满语寒村也)屯长夏姓名喀拜者及从役二人、库鲁木屯屯长都尔敦及从役二人、并纳屯一人(原来朝者共六十九人)为乡导,令随军以行。军行,谕之曰:「尔等此行,如能过席北地方(按指席北绰尔门),至克勒珠尔根(按即乌尼音克勒珠尔亨锡伯苏苏)处相会,可谓神速矣。会后由哈尔必雅回军。…」(以上综合开国龙兴记及何秋涛雅克萨考)

琦按:是役也,收服其壮丁二千四百有奇,余丁七千二百而还。席北绰尔门,在绰尔河南岸有绰尔城,另有绰尔门,地当自齐齐哈尔南下至绰尔城间之道路上,现在地图称其地为绰勒木。当时为清太宗征黑龙江索伦必经之路,乌尼音克勒珠尔亨锡伯苏苏,位于绰尔河入嫩江口之嫩江东岸、温托欢鄂谟以南、各鼐站以西、塔尔哈鄂谟以北。其地名见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

东华录:祟德二,页十一:「祟德二年、丁丑(明祟祯十年、一六三七)十二月、甲辰,命叶克舒为右翼,星讷为右翼,率兵往征卦尔察。」「祟德三年、戊寅(一六三八)夏四月、甲午、朔。上驻驆布克图里。叶克舒、星讷等征黑龙江奏捷。辛丑、杜尔伯特部、卦尔察、札马奈等来朝贡。乙丑、席北部阿拜阿敏来朝贡。」

琦按:大军征卦尔察,必经席北部。按前述之战迹舆图,瓜勃察噶珊(卦尔察村)在松花江折流东向之北岸,即今扶余县北之松花江对岸。四月一日叶克舒等奏捷归,二十二日席北部随大军之后来朝贡。清太宗实录:「乙卯,席北地方阿拜阿敏来朝,贡貂皮。」「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戍(一六八二),圣祖幸盛京。命副都统郎谈、朋春等往探罗剎情形,准备进攻雅克萨计划。」「十二月,甲午。副都统郎谈等自打虎儿、索伦还,以罗剎情形具奏。谕:「……所需军粮取诸科尔沁十旗,及席北乌喇之官屯,约可得一万二千石,可支三年。」」(东华录:康熙三十、页十一)

及攻克雅克萨,自黑龙江城(即瑷珲)至吉林间,修筑军用道路,于其中途筑齐齐哈尔、伯都讷二木城,以一向属役于科尔沁蒙古之席北、卦尔察、打虎儿(按即达斡尔)均系打牲部落而非游牧,自蒙古移管于满洲,即所谓「科尔沁蒙古进献人丁」是也。三族人之丁壮,即可披甲者共一万一千八百五十八名,每丁赏银八十两。其不愿领八十两者,每丁每年给三两,携同眷属老幼,分驻上述二城。达斡尔人均驻齐齐哈尔城,席北、卦尔察驻伯都讷城,即扶余县。其详情见东华录:康熙四十九、页六,及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五。席北遂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一六九二)自水路由原住地移居伯都讷。

萨英额、吉林外纪:「锡伯、瓜勒察,则太祖时归附之遗(遗者遗漏之遗也,盖太祖时未尝归附也),分属蒙古各王公旗下,后投八旗,二项人最众。伯都讷本其旧部,故康熙三十一年将吉林副都统移驻伯都讷。除吉林编设锡伯人等十六佐领外;伯都讷编设锡伯佐领三十,瓜勒察佐领十。至康熙三十八年(已卯、(一六九九),伯都讷锡伯、瓜勒察移驻盛京,乃将佐领裁汰。)而吉林之锡伯十六佐领亦于同年移驻京畿。

以上共计锡伯四十六佐领,于三十一年编设佐领之七年后,伯都讷锡伯与瓜勒察四十佐领移盛京将军属下各城,计盛京(即沈阳)、开原、铁岭、兴京、辽阳、牛庄、盖州、熊岳、复州、金州、秀岩、凤凰城、广宁、巨流河、白旗堡、小黑山、闾阳驿、内务府(盛京之内务府下所属陵寝等处)、锦州、小凌河、宁远、中前所、中后所、抚顺。吉林锡伯十六佐领则移驻京师(北京之京营、陵寝等处),继复移兵四十二名至山东德州。所谓将佐领裁汰者,乃取消锡伯佐领之名义,一体称为满洲佐领矣。然地方志中仍存有「锡伯领催」若干名之名义,而瓜勒察之名则已完全消失。其分驻盛京各城及驻兵地点之二千二百余名详细情形,见清朝文献通考卷一八二及八旗通志卷二七,二书所记虽有出入,岛田好已有详考。又后编吉林附近锡伯、巴尔虎人等入蒙古旗,移驻宁古塔,即今之宁安。

世宗雍正十二年、甲寅(一七三四),开垦松花江北,置呼兰府城。自齐齐哈尔、伯都讷二城,移满洲、席北、卦尔察、索伦、打虎儿、汉军等兵五百人,编成八旗以实之。后析居呼兰、墨尔根(今嫩江县)、通肯(今绥化县)、东兴四县,见呼兰府志。

高宗乾隆三十年,乙酉(一七六五)、由盛京(包括盛京、辽阳、复州、熊岳城、开原、义州、岫岭、广宁、兴京等城)锡伯官兵一千零八名,携带眷属,出彰武合边门,经外蒙古移驻新疆伊犁河南,即今日宁西县锡伯人之祖先。

今日东北之科尔沁十旗内,仍有若干锡伯村屯名称。大抵东北九省以及热河、河北、山东、新疆十三省均有锡伯人分散各地。总数据作者估计,至少当在三十万人以上。而自抗战、戡乱以来,锡伯人流落各地,几于无地无之,盖早巳熔融于中华民族之伟大洪炉,非复松花江上打牲部落之旧观矣。今日之锡伯人中,亦有不自知其为锡伯人者,此种事例,数见不鲜,当于后文中详之。

四开原县的锡伯部族

前文所述锡伯人系于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由伯都讷即今吉林省扶余县(包括榆树县)移来开原者,然事实上各城移驻锡伯兵,自三十八年迄四十一年(一六九九-一七○二)陆续移驻。即由开原等城移驻新疆,亦非乾隆三十年之事,广先生见示,移各城锡伯兵早巳始自乾隆二十八年,开原锡伯兵则系始自二十九年,此等实当自各版开原县志中求其端绪。

考开原县志,第一版问世于乾隆五十六年(一七九一),明亮、胡耀甲编修。第二版系咸丰七年(丁已、一八五七),全禄编修。第三版系民国六年(一九一七),章启槐编修。第四版系民国十八年(一九二九),李毅编修。得读后二部,并作笔记,手稿尚存,可资印证。缘民国十六七年问,宿儒王翁种珊(岁贡生)总编纂,民国十八年县志,家严亦曾参与工作,分纂物产部门,因而自咸丰丁已以及民国六年两版县志,存于舍下者为期甚久,因得以从容笔记。

咸丰丁已开原县志,卷之五,兵防:甲兵之增减整理如下表:

康熙一九年设兵一八八名康熙三九年裁汰三八五名

二二年增二九名三九年拨往养什牧哈郭洛马厂二四名

二六年增八○○名雍正六年移驻一统河(即伊通)一○○名

三一年增五六名乾隆二九年移他尔巴哈台(按实系九四名移往伊犁河南)

三八年增二八四名

三九年增四○名三○裁汰五一名

雍正一○年增一二二名

以上原额新增共一五一九名以上计裁汰移驻六五四名

咸丰七年兵额:领催兵铁匠计

陈满洲二五三四九五三七九

新满洲六二五一三二

蒙古三一九一二三

巴尔虎六二八一三五

西僰(锡伯)二五二七八二三○五

汉军三八八九一

以上领催兵等共八六五名

综如前表所记,康熙三十八年移驻开原之二八四名,当属锡伯兵无疑,继于乾隆二十九年抽调防御一员,兵九十四名移驻新疆,原定驻防他尔巴哈台,即今塔城,惟实际上则系移驻伊犁河南之锡伯营,即今宁西县。开原既移出兵九十四名,而至咸丰七年尚存锡伯领催及兵三○五名,可见康熙三十八年以后,三十九年增四十名及雍正十年所增之一百二十二名中,可能仍有锡伯兵,而至咸丰七年止开原全境兵额八六五名中,有锡伯兵三○五名,占百分之三十六。

同年又将九旗(按八旗以外另有巴尔虎旗)兵额分配情形列有详表,整理如下:

镶黄旗三两领催一二两领催六二两兵九○一两铁匠一五钱仓军二计九六名

正黄旗三两领催一七五二二一一五

三两新满洲领催六六新满洲兵二五

正白旗三两领催一六九二一一一○一

镶白旗一六九一一二一○一

正红旗一六九一一一一○○

镶红旗一六九一一一一○○

正蓝旗一六九○一一九九

镶蓝旗一六九二一一一○一

巴尔虎旗六四五一五二

同志记户口数:

旗户口:旗丁共二一五二户,男妇大小共二二一八五名。

土著居民:六九九二户,男妇大小共四九二五三名。

以旗户人口二一二八五名、兵八六五名,按比例解之,兵额与户口为一比二四?六。若就此比例估计开原县之锡伯人当为七千五百人。

民国十八年开原县志所计户口,全县分为九区各区满户口如下:

二区满人六一二三人(估计)

三区七五六一人

四区二四一四人(估计)

五区二二八○○人(估计)

六区五七四四人

七区一七八二人

估计四六四二四人

上表满洲户口,如按百分之三十六估计,锡伯人当有一万三千一百余人。开原县下锡伯村屯之分布,重点在城西,城北、城西南等地校少,而城东则绝无。

兹以开原城西二十里之「二道房身」屯为例,据父老传闻,锡伯兵移驻时,分发至红土崖,即二道房身现址。本正红旗地,当时空无人烟。当初只有满洲乌札拉氏(吴氏)及锡伯那拉氏(那氏)、锡伯瓜尔佳氏(关氏)、锡伯蔡佳氏(蔡氏)四户。自建房屋居住,即所谓占山户。那氏之大那师图即作者之远祖,兄弟二人,由伯都讷移住者。关氏为作者祖母之母氏。至今祖宅尚存,满洲语村名曰「古禄祥阿」。自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迄今已二百七十三年,已历九代。今本族长房仍居此地。

县志中,记有若干锡伯人事迹,白此等记事中可以窥见当地锡伯人活动情形,兹摘录数则如下:咸丰丁巳县志,卷五,将选:巴彦,字盛侯,瓜尔佳氏,邑驻防,镶白旗锡伯人。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征云南金川等省,力战杀贼,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凯旋,叙功补骁骑校。历擢防御、佐领,熊岳协领,署副都统事。卷六、人物:富森泰,瓜尔佳氏,邑正红旗人,世居吉林伯都讷,康熙间移居老虎头(按此地原名老壕头,此村祇有关、吴两姓,后移入佟姓,均锡伯人),遂家焉。初除熊岳骁骑校,寻升牛庄防御、锦州佐领、广宁防守尉,勤政有廉声,年六十一,卒于官。节烈:正白旗西僰人必力根之妻关氏,年十七适必力根。二十四岁夫故,守节二十七。道光十三年旌。正红旗领催、锡伯人、关福珠隆阿之妻胡氏,守节有年,旌(道光年间)。民国六年县志,有锡伯人巴彦、依桑阿、英春、音德春、必力根、关福珠隆阿、札克唐阿、布勒抗阿、恩特合布诸氏之记事。民国十八年县志,卷三,乡宦:巴彦(见前)。依忠阿,字恕堂,巴彦长子。由领催补辽隆骁骑校,历迁熊岳防御、小黑山掌路记,旋补佐领。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征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省,力战杀贼,叙功迁盛京镶白旗协领,钦加副都统衔。英春,锡伯人。马甲出身,历任辽阳骁骑校、营口营官、锦州佐领等缺,后升至归来河台总台官。音德春,字荣亭,锡伯人。历任锦州骁骑校、朝阳镇防御、闾阳驿佐领。年八十一卒。布勒杭阿(瓜尔佳氏),字友桥,世居邑西之唐相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文开原县的锡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