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清河张氏的起源与家风文化
TUhjnbcbe - 2021/6/12 15:10:00
北京哪有诊疗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邢台学院,河北邢台)

摘要:张姓是我国第三大姓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姓氏之一。对于张姓起源的追溯,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从而也产生了各种学说。文章根据史料,对张姓起源诸说进行辨析,综合考证认为清河是张姓起源地;同时归纳分析了张氏的郡望、堂号以及家风世训。文章以姓氏学、谱牒学、方志学等多角度对清河张氏溯源进行综合考辨,这对当下姓氏学和地方文化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张氏;清河;郡望堂号;族规家训

一、张氏起源考证

张氏作为中华大姓之一,传承久远,底蕴深厚。现存史料大多认为张姓始祖为挥,即黄帝时期人物,其处于顾颉刚先生所言“神话传说时代”,这时期的一手史料几乎不存在。笔者认为,对张氏得姓源流之考证属于历史文献学之范畴,论从史出,史料的数量与可信度对张氏起源追溯起到决定性作用。以下是笔者就张氏起源诸说所做之梳理与论证。

(一)“天下张氏出清河”说

笔者依据现有史料认为清河为张姓起源地,这一说法被学界和张氏后人广泛认可。

宋修《百家姓考略》记载:“张,商音,清河郡。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遂为张氏。”[1]P38

元人《氏族大会》载:“张,商音,清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星,因姓张氏。”[1]P38

明人杨明信《姓源珠玑》载:“张,清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为张氏。”[1]P38

明人凌迪知《万姓统谱——张》载:“张,清河。商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现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为张氏。”[1]P38

明人李日华《姓氏谱纂》载:“张,清河。黄帝第五子为弓矢,主祀弧,为张氏。”[1]P38

明人傅作兴《文竽汇氏》载:“张,清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宫(弓)正,观弧星,始为弓矢,主祀弧,为张氏。”[1]P38

清代熊峻运《氏族笺释》载:“张,清河郡,系出金天氏少昊第五子挥,始制弓矢,赐姓张氏。”[1]P38

这些史料开篇之处便提及的“张,清河”,即是张氏的得姓之地,在此不仅仅是指张氏的郡望堂号,更是指其源头。唐代巴县石马乡的《张氏族谱》与明永乐年张君绍著《张氏宗谱·序言》中均记载了清河即青阳。学界通常认为始祖生活之地即是得姓之地,而清河就是始祖挥的生活之地,故清河为张氏得姓始源地。

对于张氏起源之地的记载在一些谱牒史料中也有详实阐述。在明人张君绍《张氏宗谱·序言》载:“余固痛念祖庙之不可失,苗裔之不可疏。会耄耋老成,及搜久远之遗,又各执宗谱之序以对,凡星宇下,无非清河公之派衍也。”[1]P40这段文字说明天下张氏都是由清河张氏衍生出来的。

明代《张氏统宗世谱》得姓郡望篇有言:“吾张氏之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而望清河郡者独最。”[1]P40-41“张氏之先,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国封青阳。挥子昧为玄冥师,司水正,封尹城。”[1]P41由此可知,无论明代张氏宗谱还是前人姓氏谱牒,都对“挥居青阳”有明文记载。

无独有偶,明人张宪、张阳辉的同名《张氏统宗世谱》和上述宗谱所载内容相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此书认为挥是黄帝之孙而非黄帝之子,不过这并不影响对张氏起源地的考证。该书中明确记载了挥是“世居青阳”而非他处。

关于“张氏出清河”的辅助史料还有很多。德厚堂所刊印的《张氏宗谱·青阳发派源流考》说:“吾族出自轩辕五子挥,为弓正,赐姓张,国于青阳。”[1]P42也是以青阳为张氏发祥地。明洞壶《清河张宗谱》载:“赐姓受封,总原一本。我族系出清河,本黄帝苗裔,后显于汉,历唐宋元明,代不乏人,史不绝书,其典型固未远也。”[1]P43现藏于湖南省图书馆内的《张氏南轩族谱》载:“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始也。”[1]P45不难看出,在这数部文献中的“吾族”是指全国张姓一族,并非是清河一族。

在《张氏统宗世谱溯源》所刊印的旧谱“张氏流传纪略世系”载:“张氏出自清河郡,黄帝第五子主嗣派,號为张氏由来已久矣。”[1]P44

通过对前文所述大量史料可知,前世历代学者与张氏族人最为认可“天下张氏出清河”之说。时至今日,无论学界还是民间,皆对“天下张姓出清河”这一观点表示认同。关于“天下张姓出清河”的书籍刊物更是相继出版。其中出版较早且影响较大的有邓洪波《中华姓氏通史·张姓》、程有为与程英民《百家姓寻根探秘·张》、王大良《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中国科学院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著《张氏源潭》以及台湾张桂元《张氏统宗世谱溯源》等多部著作,这些著作都将黄帝后裔挥作为张氏始祖,并将挥的封地青阳即河北清河作为张姓的发源地。

近现代国内外部分学者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天下张氏出清河”。《马来西亚张氏志》载:“考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生有第五子曰挥。初,帝命为弓正官,因赐姓为张,此清河张氏所自始也。”[1]P45

“香港张氏宗亲总会特刊”载《张氏世系源流考》有言:“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1]P45

邓洪波认为:“青阳以其在清河以南而得名,汉代它属于清河郡、清河国”[2]P64-70。程有为、程英民认为:“青阳应为清阳,就是清河以北,古代人称水北为阳。清阳后来改成清河郡。西汉时的清河郡治所在清阳县(今河北清河县东南)”[3]P14-15。王大良在关于“张姓起源”的问题上认为挥的后代世居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临清一带),而清河也就成了张姓的一大郡望[4]P。以上学者都将青阳所在地定位到清河乃至清河附近,因此也都认为清河张氏为天下张氏的始源地,其始祖为黄帝后裔挥。

(二)有关张姓起源其他说法

1.古张国说

关于“古张国说”,《姓氏考略》载,黄帝后裔挥由于制作弓矢而被封到张国,他的后代就是弓氏和张氏,在今人的大多著述之中都有所征引。张国是否存在。宋人罗沁所撰写的《路史·国名记》中记载:“黄帝之子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5]P由此可知,封地张国是确实存在的,关于“古张国”的确切地址,学界说法不一。罗沁的《路史》记载了两个张国,分别是解地张国和冀州东张国。关于冀州东张国,赵福寿进行考证认为清河与任县相距不远,为古青阳国的范围。故这一观点笔者不予采纳。

2.“解张”说

“解张”说出自宋代郑樵的《通志》。在《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赵有张谈,韩有张开地,赵韩分晋,皆张侯之裔也。”[6]P春秋时确有张侯此人,但并不足以说明张侯是张姓始祖。因为现存的《诗经》中记载了关于张仲的张姓人士。《诗经》中所载的张仲比解张要早二百五十年左右。故“解张说”并不可靠。

3.“太原”说

张姓起源“太原”说,源于明嘉靖永乐年间两部《张氏宗族世谱》。但《张氏统宗世谱》对始祖挥封地的记载并不统一。据费宏为《张氏统宗世谱》所撰的序载:“官弓正,国封青阳。挥子昧为玄冥师,司水正,封尹城。”;《张氏统宗世谱·本源记》中则记载:“挥……赐姓张氏,国封青阳”;其《得姓郡望》记述:“……挥,……居尹城,国于青阳,后改清河郡。”所以,张姓起源太原的这一观点不被笔者所认可。

4.“张姓祖根在濮阳”

“张姓祖根在濮阳”这一说法始见于20世纪90年代末。是由当时担任濮阳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张焕先生所提出,并被朱绍侯先生所认可。但是这一说法作为新起之秀,虽然有部分专家认可但认可度不高。故在此不再认可这一说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说法同样是认可张挥为其始祖。

“关于张姓起源的问题,当下谁都难以拿出自己确凿的证据。各说论据均不够充分,而要驳倒别说,则比较容易。历史上唯有张姓源出清河的说法,广为流传;但是今人看来,也有依据不充足之嫌,这是因为历史太久远造成的”[7]P-。正如文章所述,对姓氏起源地的考证,在没有“信史”史料的情况下,应遵循“论从史出”之原则,即以资料最丰富最详实者为依据。无论是“解张说”“古张国说”还是“太原说”,这些观点都没有将其自身与张姓起源地之间的关系厘清。且史料可信度与数量皆无法与“清河说”相提并论。纵然“天下张氏出清河”之说依然有进一步考证、商榷的空间,但就目前史料而言,“清河说”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观点。

二、张姓郡望堂号

张姓传承久远,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很大作用。每一朝代都留下了张氏活动的痕迹,历来统治者都对其十分重视。这些统治者对其予以高官厚禄,这些更是将张氏族群的地位提高了一大步,使得张氏族群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被历代百姓所赞叹。值得注意的是,在天下张姓诸多郡望堂号之中,都保留着浓厚的“清河”情怀。

(一)主要郡望

“郡望”这一说法兴起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唐代。郡望这一意为世居某郡并被当地所仰望,故称郡望。

据现有史料,最早记载张氏郡望的是唐代初期。在《贞观氏族志》中提到:贝州清河郡;魏州弘农郡;邓州南阳郡;宋州梁国郡;徐州沛国郡;苏州吴郡。在这些郡望之中都提到了张氏。这些郡望是魏晋到隋唐张氏发展的一个结果。唐高宗永徽六年即公元年,又列出了五大张姓郡望分别为:开封陈留郡、济阳郡、鄂州武昌郡、洛州广平郡、兖州清河郡。乾封元年时期,高宗甄选“国柱”之姓,而清河张姓则被推举为几大国柱姓氏之首。由此可见,张姓在唐代是名声显赫地位尊崇。

北宋祥符年间,陈彭年奉诏编修《广韵》,共列有十四个张姓郡望: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今河南沁阳)、高平(今山西晋城)[8]P74。南宋绍兴三年时期,在著名姓氏研究专家邓名世撰写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书中所提到的张氏郡望只有河东、始兴、冯翊、吴郡、清河、中山、汲郡、魏郡、郑州等九个。在此我们可以看出,郡望在历史的进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过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在南宋之前张氏郡望主要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南方郡望相对较少,还可以从变迁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张姓郡望是一个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变化中清河郡望的地位是不断的减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张姓得到了快速的繁衍生息,许多郡望声名显赫人才辈出,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河是张姓发源地,虽然人口不断南北自然迁徙,然而在宋代以前,还是张姓人口最集中之地[1]P88。现将清河郡做一简要说明:

清河郡,设立于秦王政十四年(前年),治所在当时的清阳县即今天的清河东南,其管辖范围比汉代的河间郡要广阔许多[9]P21-67。清河张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之中快速繁衍,声名显赫。导致清河张氏声名显赫的原因主要有四:其一,得姓郡望,挥公族群。若承认青阳即清河之初名,那么张姓的第一郡望当为挥公祖地无疑。其二,西汉张良嫡系,回迁清河。张良之孙张典回迁清河祖根地,此支系留侯张良嫡系。其三,清河郡曾于古青阳立王都。其四,唐朝宰相张文瓘家族,兄弟子侄皆为显官。

(二)主要堂号

堂号与郡望相同,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所特有的标识。只不过堂号是区别同族不同宗的徽记。堂号是代表某一个分支流派,多以先人的功业或言行来命名[8]P80。堂号兴起于明朝嘉靖年间祠堂的建造中,祠堂是每一个宗族的举行活动的固定场所,每一宗族为使本宗成员的联系紧密,于是陆续为各自祠堂命名。此即堂号之由来原因。堂号多见于堂前、门外、灯笼、钱袋等器物之上。随着时间的转移,堂号的命名越来越受到张氏族人的重视从而变得十分讲究。这是因为祠堂是祭祀祖先、感怀祖先的庄严之地,同时也是是激励后代子孙继承先祖遗风、弘扬祖先传统、增强同宗同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地方。张氏作为一个源远流长、子孙众多的大姓,其堂号具有很多种。

张氏得名较早的堂号有很多,其中包括清河堂、百忍堂、两铭堂、金鉴堂、德远堂、余庆堂、孝友堂、燕贻堂、京兆堂、精忠堂还有河南固始堂和福建龙岩堂。河南固始堂大多分属“清河堂”和“百忍堂”。在这之下分为了述德堂、正伦堂、万兴堂、万顺堂、复盛堂、留余堂、福兴堂、坤元堂、乐善堂、燕禧堂和仁寿堂。诸如此类的堂号,还有很多,现不再大篇幅介绍。

由于张姓源于清河,现将得名较早的清河堂做一简要论述。清河郡是张姓始祖得姓所在地,有些从清河迁至外地的张氏分支,为让后人记住他们出自清河源于清河,于是以清河郡为堂号,称之为“清河堂”。也正因此,部分家族将郡望和堂号合二为一,以清河堂之名义来编排刻印本族之族谱。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年由张达道等人主修的湖南平江《张氏重修大同宗谱》即是由“清河堂”之名刻印的。此谱始迁祖张孟常,唐宪宗时期居于长安,后迁居湖南平江,第八世又由平江迁居龙门[8]P81。这些都是源于清河郡而分化出来的清河堂分支。

张氏发展到今天有数不尽的历代先贤,这些人在历史的进程之中留下了或多或少的色彩,给每一个时代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文臣武将、济世英才、文化名家等张氏在这些领域都产生过当时的弄潮儿,他们引领当时的社会发展航向,对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在当代,而且还对后世子孙产生启迪,引领后人不断的向其学习,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三、清河张氏文化内涵

清河张氏传承千年而绵延不绝,固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一个世家大族的历代传承发展离不开其本族之家训、族规。所谓的家训、族规实际上就是一个家族的齐家之道。这些族规、家训通常是由本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根据当时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伦理观念的要求,为家族子孙制定的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导向和原则规范,由全族成员共同遵守实行。在发展的过程之中,族规具有强制性,是要求族人所必不可犯的规矩,而家训则更注重教化性,引导族人使之向善。清河张氏相对于其他宗族而言,其家规、家法、家训、祠规是其所固有的文化特色。现节录部分清乾隆年间的《清河张氏宗谱》和清光绪年间的《清河张氏宗谱》对清河张氏的族规、家训等进行简而述之。

(一)清河张氏家规家法

1.家规

清河张氏家规摘录如下:

“人臣官守第一,子孙事养第二,临莅守民第三,父母主家第四,兄弟友悌第五,尊长统族属第六,卑幼承教第七,朋友会集第八,姻亲戚属第九,夫妇正家第十,训戒听受第十一,婢仆役使第十二。”[10]P1-6

2.家法

清河张氏家法摘录如下:

“敦孝友、正士习、正名分、重婚嫁、别男女、端风俗、重本业、急赋税、息争讼、禁异流。”[10]P7-8

家法总计十条。“正名分”中提到尊卑上下之分,自有至严之体。凡出入称谓间,在所必谨。倘有以卑凌尊、以小加大,在尊长即当面叱,以儆其后。若不顾体统,甚至下与仆贱同席并坐、狂呼猜掷者,必严加责罚[10]P7。

3.清河张氏家训

(1)世训

清河张氏世训摘录如下:

“君臣训、父子训、兄弟训、夫妇训、长幼训、朋友训。”[10]P91-95

在夫妇训中提到“阴阳和而雨泽降,夫妇和而家道成”。夫尽夫道,妇尽妇道,内外肃而上下和,始为贤者之门[10]P94。将夫妇之间和睦相亲之好处全部概括出来,给现今家庭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义方

清河张氏义方摘录如下:

“一立志、二主敬、三穷理、四勤学、五好问、六事师、七朋友、八及时。”[10]P96-97

义方中提到勤学要做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并认为“终日不食,终日不寝”。

(3)家训

清河张氏家训摘录如下:

“敦孝弟、恤孤寡、重贤能、别尊卑、别男女、慎婚姻、崇祀典、重坟墓、谨丧制、重国课、勤本业、戒争讼。”[10]P96-

在敦孝弟中提到:五伦之中唯有父子兄弟乃天属之亲[10]P98。要求族人要孝顺父母亲爱兄弟,感念父母之恩兄弟之情,不可不孝双亲不爱兄弟,子孙宜深戒之。

4.清河张氏祠规

祠堂是一个宗族祭祀场所和商议本宗族事情的地方,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每个宗族的祠堂都会有一定的礼仪规矩,张氏祠堂即是如此。

(1)祠规

现将清河张氏祠规部分摘录如下:

“宗祠,乃冠婚丧祭之所、灵爽式凭,理宜洁净堂阶,以昭诚敬……议照每年岁底,洒扫内外厅堂及明堂两廊处所……祠内桌凳、祭器物钟盏、乐器、金鼓等类,无论新旧,祠首理当不时稽查……合众公议,不得殉情亏损……各房顶充祠首,必须练达老成、素行端方、言语必信者,方许充当……族中耆老绅衿,大概明理者多……乡饮耆宾,一乡之善士也……[10]P。

(2)祭义

清河张氏祭义部分摘录如下:

“年有四祭……祭前一日,祠首预设香案,谨备齐仪,贤达素娴礼教者掌之……祭必作乐,非为人观听也……祭立纠仪者一名,选刚直者为之……祭毕引胙昭神惠也……祝毕徹馔,庻几慈周幽□使无怨恫焉[10]。

我们可以看到,清河张氏家族的族规家训涉及范围极广。这些族规家训从方方面面约束着张氏族人的行事准则,对待君上要忠心,对待长者要孝顺,对待友人要关心,对待婢仆要尊重等等,为人做事要做到为人正直,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言而有信、诚实敦厚等。其中的优良品质对于今天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与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同时对于凝聚张氏族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张氏族规之文化特色

清河张氏之族规祭义条目清晰,自成体系。虽说主要涵义仍属于“忠孝仁义”等儒家情怀,但相比传统儒家经典,清河张氏对家族内部规矩的制定有着自己的特色。

首先,就清河张氏家训而言,其着重的是“君臣父子”的政治伦理关系,而后才言及“夫妇长幼”等血缘伦理关系。虽然父子亦属于血缘伦理,但父子关系在中国古代家族史中早已是政治化的代名词。《周易》有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11]P《孟子》又言:“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2]P由此可见,中国早期忠孝观念之中,是先强调血缘伦理,而后引申出政治伦理,即先父子、后君臣。清河张氏家训明显沿袭了《孟子》所言之人伦,有所不同的是,清河张氏家训将“父子”和“君臣”的顺序对调了,这印证了唐明皇之后“忠”逐步先于“孝”的伦理变迁,也正是中国古代中晚期政治伦理思想的缩影。

再者,清河张氏祠规、祭义蕴含的“乡绅文化”。在古代中国,国家法律管理社会秩序与政治稳定,其范围往往体现于上层建筑、精英阶层、城镇居民等“大传统”中,而在广袤的乡村以及社会基层单元——家族等“小传统”中,乡约、家规才是更具法律效力的律令。清河张氏的祠规、祭义中多次言及“耆老绅衿”“乡饮耆宾”,并认为他们是“善士”“明理者”以及“贤达素娴礼教者”。这种“长者”即“贤者”的“乡绅文化”是由“孝”德引申而成的文化特色,也是古代中国家族、乡村所沿袭的习惯法。清河张氏族规中明确体现忠孝仁义与乡绅文化,可见清河张氏在当地的文化影响力,这对清河及其周边地区的家风、民风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虽然对于张氏的发祥地仍待商榷,但绝大数人是认可“天下张姓出清河”的学说。张姓文化传承至今,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凝聚良好家风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从清河张氏着手研究家族与姓氏文化,可以有系统有规律的为其他姓氏文化展开研究提供便利。诚然,正确引导家族发展对于当今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今社会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的思想观念转变致使当下全国人口流动与以往不可同日而语。在这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培养人民家国情怀、重塑人民精神家园,很有必要。对于姓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光靠学界的理论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予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河张氏的起源与家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