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选自网络
迨至清末,新政迭出,清河又是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溥利呢革公司即北京清河制呢厂、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堂及后来的清河航空飞艇厂的建立,都使清河再次成为引人注目之地。至民国,清河镇仍然是连接京师与塞外的重要通道,中国人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通,设有清河一站,更促进了清河的发展。清河地区人口日益繁聚,五业兴旺,成为京北巨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河镇再次焕发生机。作为北部距离京城最近的一个经济文化的聚集点,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繁荣兴旺。但是,随着国家经济布局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交通的便利,北京城区不断向北延伸,清河镇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大大改变了清河镇的固有面貌。原来的清河镇在一片水泥森林中逐渐隐身。
古老的清河镇曾经是很美的。
乾隆六年()、十二年(),清高宗北出游猎路过清河镇,分别留下了《清河道中》和《过清河桥》诗。《过清河桥》有句∶"发轫塞北行,入画江南意。鱼跃破渚烟,鹭飞点芦穗。俯仰对空澄,即目惬幽思。"这位曾经饱览江南美景的风流天子,在清河桥上感受到了江南的诗情画意,显然不是凭空而发,我们从中亦可想见清河镇当年的风貌。我的姥姥家在清河附近的前屯村,全家随母亲移居前屯村,因此,我曾在清河镇读书十年——年到年,从海淀区第八中心小学到北京二十中学,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所以还感受过当年风貌依稀犹存的清河古镇。
清河镇是一个极具特色的、风光秀丽的北方古镇。蜿蜒穿过镇中的清河水,清澈见底。宽阔的大道贯通南北,横跨河上的广济桥按皇家规制建造,是一座三孔石桥,不霁而虹,未云而龙,一派皇家气象。时有人撑船河上,放鱼鹰捕鱼。岸边洗衣女红衫绿袄倒映在水中,清脆的棒槌声传得很远很远。南头迤东的仓营,松柏成荫,森然宁静,是学校组织露营的好去处。出清河大街往北,大约一里地,在官道的东侧是一片大土丘,不知道是不是所谓"三疙瘩"中的一个。这里叫五拨子。在高高的土坡上有一棵几个人都抱不过来的大松树,至少有好几百岁树龄了,英姿挺拔,枝繁叶茂,几里地之外就可以看见它青荫如盖的身影,是清河镇的又一个标志性的风物,也是图画老师们写生的重点选题。土坡丘壑纵横,道路迂曲,老师曾经组织学生们在这里举行追踪探秘的军事游戏。清河镇还是个多种文化汇集的地方。清河北边有真武庙,南边有九宫娘娘庙,街中桥南东侧是基督教福音堂,桥北西侧是清真寺。东西文化和谐相处,中外建筑相映成趣。海淀区第八中心小学就设在真武庙,一分校在清真寺,二分校在娘娘庙。年建立的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在街北头东侧,规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在长期战乱之后,初享安宁生活的一批知识分子聚集在这些学校,他们操着南腔北调,以丰厚的学养,精心培育引导着混沌初开的孩子们。街中心路东有文化馆,书报阅览室里总是寂静无声,旁边的新华书店虽然门面狭窄,但时时有新书出售。清河制呢厂,是规模庞大的毛纺织工业基地,每天清晨厂里的汽笛定时鸣响,声传数里之外,精神振奋的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工厂上班。附近的居民也把汽笛当作报时钟。从镇东侧极目远望,可以看到宽阔的地平线,每当红日初升,远近村落炊烟袅袅,农民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清河镇笼罩在耀眼的光辉下,好一派生气勃勃的画面!
历史总是要往前走的。清河镇也曾经步履蹒跚踟蹰不前,但在经过了种种艰难曲折之后,与我们的国家一样,清河镇也大踏步地向前发展了。
——毛佩琦
第三编
拓史留痕水印绵延
都门北去一水横,
前瞻畿甸气方葱。
车徒众盛大口渡,
留得清河唱古风。
——杜泽宁《清河杂咏·忆渡口》
3-3通衢驿馆
辽燕京是唐幽州城的延续,也是北方势力南下中原的据点,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的游牧文明在这里发生激烈的碰撞,致使契丹、女真、蒙古交替南下。
契丹统领北方后,清河地域为燕京北郊,是往来西北辽地的通衢途径,即幽州西北路的起始点,作为交通要道上的驿站,谓之"清河馆"。辽在其统治的两个多世纪里。燕地胡风。清河始终被裹挟在有战有和的军事氛围中。
图3-3-1宋辽使臣往来路线图(《北京地方志古镇图志·古北口》截图)
图3-3-2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中国历史地图集》截图)契丹得幽云十六州后,把幽州升为南京,也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年,辽的都城上京被金攻占,燕京成了辽国的代都城。
图3-3-3卓歇图(局部,《图说北京史》截图)卓歇为立帐休息之意。卓歇图是一幅描写契丹族狩猎生活片段的作品,人物众多,场面广阔,十分壮观。画面描绘了契丹族可汗率部下骑士出猎后歇息饮宴的情景,人物面相和服饰具有契丹族特征。
图3-3-4金辽战争图据资料载,金太祖率军入居庸关、德胜口,攻占燕京,清河为其兵事途经地。年金国灭辽,金海陵王仿北宋汴梁城规制,在辽南京基础上建新都,称为中都,清河地域亦为中都城北郊。
图3-3-5《武经总要》书影现存古籍中最早记载"清河"一词的,是北宋官修兵书《武经总要》。其书编纂于北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四年,即辽兴宗耶律宗真重熙九年至重熙十三年(—),由北宋文臣曾公亮和丁度承旨主编。
图3-3-6曾公亮像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北宋时期著名兵书著述家,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他与丁度等人合作编著的《武经总要》,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军事百科、最早由官方编修的综合性兵书,对此后的兵书编纂和兵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图3-3-7《武经总要》书影一《武经总要》全书共四十卷,分前、后两集,配有大量插图,以及军事地理内容,开创了我国兵书编著新体例。图为《武经总要》关于火药配方的记载。
清泉淀,幽州西北清河馆至清泉淀三日程。
——《式经总要》
图3-3-8《武经总要》书影二
…唐史载,契丹之地西至冷陉是也,今辽中目为炭山,近更名双山。自幽州西北路清河馆,即居庸关、雕窠馆、赤城口始有居人,望云县受赐州,凡十日程至炭山。
——《武经总要》
图3-3-9《武经总要》书影三
炭山本是北方匈奴避暑胜地,辽时是著名的辽帝后游幸避暑地,四季纳钵(契丹语音译,相当于汉语"行在")之一。《燕京学报》第二十七期《宋辽交聘考》解读;若往炭山,则自燕京北行,经清河馆,出居庸关,历雕窠馆、赤城口、望云县,遂至炭山。
圈3-3-10辽人出行图(《北京地方志古镇图志·古北口》截图)
图3-3-11燕地胡风(网络图片截图)
今海淀区有以河为名的"清河镇",自辽代这里就有接待来往使节的驿馆,称为"清河馆",显然此称谓派生于"清河"。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载∶"自幽州西北路清河馆,即居庸关、雕窠馆、赤城口始有居人。""雕窠馆"在今河北赤城县南21千米的雕鹗镇;"赤城口"即今赤城县。这条路线的起点在"幽州西北路清河馆",就是今天的"清河镇"所在地。元代有"清河社",明初急递铺有"清河铺",清代称"清河镇",它们的源头都在辽代的"清河馆",以及更早的河流名称"清河"。
——孙冬虎∶《北京地名发展史》(略有删节)
(本文图片均截图自《畿甸清河图录》)
杜泽宁,字水平,笔名图木热,北京人,祖居京北清河。年出生,年“下乡”,年返城,后从事健身器械制造以及健美教练工作,年因病退休。在此期间,曾在《内蒙古日报》《垂杨柳》《世界体育用品博览》《海淀史志》《北京史地民俗》等报纸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和专业文章,著有《麦海吟》《器械健美》。
因素爱文史,长期以来以京北清河镇为考察对象,致力于清河地方史史料的收集与研究,著有《北京市海淀区清河村村史·清河水长流》《京北畿甸清河镇》《畿甸清河图录》,与他人合作主笔《清河村志》。现为北京市海淀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海淀区清河街道文史顾问,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
往期精彩
第一编(一)源远流长
第一编(二)清河缘起
第一编(三)文明启蒙
第一编(四)古道探幽
第二编(一)聚落肇始
第二编(二)古城春秋
第二编(三)城垣存影
第二编(四)汉墓遗珍
第三编(一)渠痕水印
第三编(二)北墓唐石
清河故事馆简讯
清河故事馆艺术展厅开始接待团队预约。预约请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