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买炊饼的武大郎,挣不了几个钱,居然租住别
TUhjnbcbe - 2023/4/4 22:43:00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6169821.html

《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是以卖炊饼谋生。因炊饼是小本生意,给人的印象好像武大郎的日子,过得应并不宽裕,可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

《水浒传》说“武大在清河县住不牢,搬来这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金瓶梅》也说的更是十分详细,武大郎“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衙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第二层是楼,两个小小院落,甚是干净”。

问题来了:买炊饼的武大郎,居然在阳谷县租住的是二层临街商铺房,还带着院落。

图:买炊饼的武大郎

想来宋代的市场经济也是十分活跃,不然《清明上河图》里哪里那般繁华。

那么卖炊饼营生的武大郎,怎会有那多钱来支付得起临街别墅的昂贵租金?

这到底是作者弄错了,还是另有文章呢?

一、让文豪、宰相都高攀不起的北宋房价

史上两宋都非常重视经济,尤其是北宋,其经济之富庶繁华程度,不仅远迈汉唐,也让后世的明、清两朝难以企及。

经济的繁华,直接致使房产价格居高不下。尤其是在京都汴梁,房价之高,更是让人难以承受。

北宋前期,开封一套豪宅少说也要上万贯,一户普通人家的住房,随便叫价就得贯。

按照现代购买力估算,一贯大约元人民币左右。那么普通住房价格,就在39万人民币左右;而豪宅就要几千万人民币了。

而按《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贯,也就是合元人民币,年薪万。一个普通从八品的县令月薪十五贯,合人民币元,年薪5万4千。

这种薪酬,购买房子,确实不容易。

图:武大郎的家宅

这就使得,哪怕当朝重臣、宰执,仅靠薪俸收入,只能沦为无房一族。

如大文豪苏轼,在开封就没有自己的房子,以致到了儿子结婚时候,他只能向朋友暂时借用;

他老弟苏辙比他好些,到了晚年时候,才终于在三线郊区的许州,盖了三间房,总算是有了自己居所,高兴地非要写诗庆祝一下:

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欲趁闲年就新宅,不辞暑月卧斜阳。

同列文名的欧阳修,境遇也比苏轼兄弟好不了哪儿去。

图:欧阳修

他到了三十八岁时,虽然官至“知谏院兼判登闻鼓院”,但仍然在开封租房。后来他写诗回忆在开封的蚁族生涯,仍旧大吐苦水:

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儿孙期我八十年,宅成可作十年客。人寿八十知已难,从今未死且磐桓。不如君家得众力,咄嗟便了三十间。

文人重名而轻利,也就罢了,可宰执重臣,居然也经常为此困扰。

如大名鼎鼎的寇准,几次入相,俸禄优厚,他个人也以讲究享受闻名,连厕所里都要燃点蜡烛,彻夜长明,这在当时是很奢侈的行为。

可就是他,也望房兴叹,史载:

“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入谨则住僧舍或僦居”

不仅地主家没有余粮,宰相家也买不起屋,造不了房。这在大宋竟然是非常自然、平常的事情,以至于翰林学士王禹偁在《李氏园亭记》里无奈牢骚:

“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熏戚世家,居无隙地。”

平常大臣的住房窘况,就更不堪一提了,有时候不仅为难子孙,还让皇帝都为之赧颜。

如宋初将领刘福,生前没有购置房屋,住在政府安排的房子里,他死后官方收回住所,子孙们就没有地方住了。

真宗时的枢密副使杨砺,也是住在政府给租的房子里,十分简陋。他死后宋真宗登门悼念,因为小巷狭窄,连马车都进不去,皇帝内心真是五味瓶打翻…….

这种情形,真是太丢大宋官家的脸了,可是还真木有办法,大宋太缺钱了。

图:大宋繁华市景

大宋的冗官冗军,加上给大辽的保护费,实在过得太紧巴了。

此种情形,直到宋神宗时,才稍有改观。

注意,是稍有改观,不是解决。

为了照顾朝廷面子,专门拨款在皇城右掖门之前修建了一批官邸,但只供尚书以上级别的官员,即宰相、参知政事、枢密使等官员才有资格入住。

那么尚书以下的官员呢?

朝廷就管不了啊,你们还是“僦舍而居”去吧。为此,官方自中央地方均设有楼店务,也就是国有房地产租赁行政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出租及修造。

这一切都不是免费的,只是给多数官员,一个低于市价的租赁价格而已。对于官员来说,租金不仅要缴纳,这样优惠价格还不能延续子孙。一旦官员结束了为赵官家奋斗不息的一生,子孙就要马上迁出,还有大批排队等候的人都盯着呢。

命苦不能怨赵官家,大宋的大批官僚,眼含热泪,就只能集体为大宋租房市场创造GDP去了。

二、在大宋,最幸福的职业是做包租婆

供求紧张的大宋房产市场,直接刺激了民间投资导向,大批包租婆应运而生。

大宋人口的密集程度,也为租房市场的火热化,不断煽风点火。

据记载,北宋后期首都汴梁市区的人口密度约为人-0人/平方公里;而到了南宋淳祐年间,临安府市区内的人口密度约为人/平方公里,咸淳年间,甚至能达到人/平方公里。

这么高的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的住房势必供不应求。如果有几套房子出租、收租,那简直不要太爽,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司马光曾经说:

“十口之家,岁收百石,足供口食;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

也就是在北宋时,十口之家,月收十五贯租金,大约元人民币左右,已经足够日常花销了。

到了南宋相关记载说,有的商铺房,仅每天收到的房租,就已经有20贯左右,约今日元人民币,这包租婆日子,躺赚简直不要太舒服。

图:大宋城门

大宋公务员看到包租婆日子这般好过,也就顾不得赵官家的禁令了,也纷纷加入到房产大军中。

宰相丁谓的商业眼光最毒,看中了汴京冰柜街一处地势低洼地皮,也就是片沼泽地。同僚们本来笑他愚痴。

结果老丁修理宫殿把自己干成了土木专家,按照老路子,先是附近凿池放水,把凿池挖出的泥土用来垫高自家地基,起建房屋。再上报皇帝,由公家出钱把池子联通河道,又架上一座飞桥,直通保康门,搞成了政府工程。

结果很快,冰柜街成了著名景点和繁华地段,老丁的房产也就一本万利,还光租不卖,真是日进斗金。

图:丁谓捋须

宋徽宗时的宰相何执中,每日租金收入有贯,月入贯,这样收入就是宰相月俸的8倍。“六贼”之一的朱勔更厉害,“田园第宅富拟王室,房缗日掠数百贯”。

其他人也想效仿,可地皮早就被搜刮光了。御史中丞翁彦国说:

“京师户口日滋,栋宇密接,略无容隙。纵得价钱,何处买地?”

三、高房价之下,武大郎们怎么住?

宋代这么高的房价,让公务员大佬都不能承受,像武大郎这样的普通居民,该怎么办呢?

(1)赵官家还是有考虑的,一直实行严格的限购、限价政策。

宋真宗咸平年间,政府就明文规定:“禁内外臣市官田宅。将申购公屋的机会倾斜于一般平民。宋仁宗天圣七年,政府又出台限购政策:“诏现任近臣除所居外,无得于京师置屋。”即现任高官除了正在居住的房产之外,禁止在京师购置第二套房。

(2)政府通过“店宅务”,除了给公务员和中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住房服务。

店宅务虽然盈利,但是比之市价,已经非常低廉了。它不仅面对公务员队伍,还针对城市中低收入者提供服务。

图:宋都繁华

如何低廉呢?

《宋会要辑稿》记载:

天禧元年,首都汴梁一间公租屋,每月的租金约为文;天圣三年,公租屋租金反而降为每间每月文。

《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记载:

当时做小生意的城市底层人员,月收入平均约有0-文,即便是折中,每月四五百文钱的房租,还是能负担得起。

所以武大郎们,通过租赁政府廉租房,才能获得较为优越的生活。

四、总结

作者看似不起眼的作者闲笔,仔细推敲,竟然背后隐藏若干丰富信息。也让我们了解到:比之今天,宋代的住房问题一样的棘手和焦灼。

感同此心,心同此理,再读历史,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同情。武大郎的住房问题,谁说是他自己关心的事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买炊饼的武大郎,挣不了几个钱,居然租住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