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赐家训
张西祥
小时候还没上学,我就时常见到我们家的农具、容器上写着三个字。这三个字我不认识,便问爷爷。爷爷也不识字,只是严肃地说:“记住,这写的是自唐朝以来祖宗的家训,是说对人不能蛮横,要学会忍让,百忍世泽长嘛。”
我更纳闷,祖宗的话写在农具、容器上做什么?大些了,上学了,便问村上的识字人。人家说:“这前面‘百忍’两个字,是你张家香堂的堂号,把百忍堂三个字写在农具上,表明农具是张家的,免得和邻居的农具弄混淆,再者就是随时随地提醒子孙凡事要宽容忍让。”
奇怪,香堂是什么?又为啥一看见“百忍堂”三字,就知道此物件也姓张?
直到上了大学,我终于有了足够的知识才弄明白,香堂就是家族的祠堂,堂号就是祠堂的名字。至于为何叫“百忍堂”,如今只要在电脑上敲出“百忍堂”三字,仍能从网上读到下列文字:百忍堂,张姓堂号,唐代时,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郓州(山东省境内,今河北郓城清河县,笔者注)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
其实,网上“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这句话不严谨。张姓起源于商周时期,到唐朝已经是百家姓上的最大姓氏,子民满天下,只有当时从山东清河县张公艺一脉衍生的后人才以“百忍”为堂号。从此我便知道,我家的祖训是从遥远的唐朝流传下来,还是高宗皇帝钦赐,这在百家姓中恐怕也是绝无仅有。
如今我还能回忆出每到逢年过节,我家门前的对联,包括张姓百忍堂一脉宗亲门前的对联也多是“清河家声久,百忍世泽长。”就连张姓百忍堂一脉不识字的长辈都能随口道出:“因为我们这一脉张姓的发祥地和香堂,都是在山东郓城清河县,加上‘百忍’的祖训,才有这副对联,这是我们老张家独有的对联,外人一看就知道这家人姓张,其作用也是提醒子孙牢记祖宗遗训,宽厚忍让待人。”
前几年,我首次去皖北五河县寻访传说中的老家,果然从族谱上发现,明朝初年从郓城来到安徽五河县落脚的老祖宗是张高朋,从他到我这一辈人已经在淮河两岸整整繁衍了十八代,到我的后人已经有了二十二代甚至更多,浩浩荡荡几万户人家。
至于老祖宗是怎样戒急用忍,为我们后辈人做表率的,老家那边还流传着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那天是黄道吉日,开山祖宗张公艺的儿子娶亲,因为高宗皇帝御赐“百忍”堂号已经传遍天下,有一位神秘人物不相信,便乔装成叫花子,一身素服(白色表示丧服)来到门上。此人一不是讨饭,二不为贺喜,只求在一对新人的婚床上睡一晚上,意在看你张家能忍不能忍。
张家有年轻人大叫这厮无礼,要赶走这位满身白衣的叫花子。可是老祖宗张公艺却挥手止住年轻人,不仅好酒好饭地招待,还令一对新人把婚床让出来,另置床铺度过新婚之夜。第二天早上一对新人回到新房一看,叫花子早已不见了踪影,被子上却堆着一床白银……
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暂且不论,但它至少表明了各辈祖宗教导子孙传承“百忍”的良苦用心。我从父辈、爷爷辈嘴里经常听到的是,在邻里之间、家族亲朋之间,应该互谅互让,一些是是非非的小事尽量用忍,有道是“进一步鱼死网破,退一步天宽地阔。”
当然,我也在我的孩子刚懂事时,就一遍又一遍教他们写“百忍堂”,讲“百忍堂”,竭诚引来“清河家声久,百忍世泽长”的源头活水,滋润他们的小心田,把祖宗遗训一代一代传下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