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运河故事话说油坊王氏和清河教育
TUhjnbcbe - 2023/8/14 20:09:00
                            

清河县油坊镇王氏的始迁祖讳守中,其于明朝洪武三十五年由山东青州府寿光县大王庄迁至。王守中来清后首先落户于谢炉集,旋迁今油坊镇北王庄。守中公在山东寿光时即为名门之后,族中名人众多,其祖曾任潍州刺史,相传其妻孟氏为儒家先圣孟子的后裔。守中公携妻孟氏来清后,男主外,女主内,秉承先祖“诗书礼仪传家,忠孝节义继世”的良好家风,勤奋创业,奋发图强,很快成为清河东部的小康之家。尤其孟氏特别注重对后世子弟的教育培养。王氏家族因世代有良好家风传承,所以自明至今六百余年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名仕,成为清河明、清及今的名门望族,有“寿光世胄”之美誉。油坊王氏跟清河教育亦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据《清河县志》、《清河教育志》和《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六世祖希儒王公嘉靖甲子年(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年)邑学宫圮,即输资以助。也就是说在明朝的嘉靖四十三年,清河县学的房屋倒塌,王希儒慷慨地拿出银钱帮助维修,使学舍正常使用。

“王学词,庠生,油坊集人。性孝友,好施予。万历己酉岁(万历三十七年,年),大歉,仓廪空虚,无粟可赈饥。词捐谷赈饥,官偿不受。天启甲子(天启四年,年),学宫颓圮,邑令谋修未果。慨出囊金助葺,不日告成。”此记是说:明朝万历己酉年间,庄稼受灾严重,收成很少。县粮仓空虚,没有存粮,拿不出粮米赈饥灾民。王学词慷慨的捐出家中谷米帮助官府进行赈饥。来年丰收后,官府偿还其谷米时,没有接受;天启甲子年间,县学年久失修,坍塌倾倒严重,县令计划进行维修,因为银钱紧张,没有修成。王学词慷慨解囊相助,没多久即把县学房屋维修完毕。这就是清河《康熙县志》所载油坊王氏七世祖(王公讳学词,号诚所)无偿赈饥灾民,慷慨捐资维修县学的事迹。

据《清河教育志》、《王氏家谱》记载:油坊王氏十一世祖王公讳业新,字日章(清康熙十九年八月初二生,卒于乾隆二十一年二月初二,公元-年),邑庠文生。邑旧无义学,公创始捐立,延请设帐,训迪多士,入藩考不可盛记。举人杨弘业、安静斋、武升平等皆出门下,储凤桃李可以观矣。这段文字说明,清河以前没有义学,油坊王氏的十一世祖王业新,倡议地方乡绅商贾及县民捐资筹建了清河县第一所义学,并聘请当时名师为学生授课,培养出很多人才。

那何为“义学”?清河县义学的详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义学是不收学费的学塾,又名义塾。其以募捐或宗族公款,招收贫寒子弟课读,这类义塾一般由地方官吏乡绅倡议捐资修建。清河县第一家义学即是乡绅王业新倡捐,富户集资创办而来(其事载于乾隆元年清邑知县金世昌所撰“信成义学碑记”)。

清河县义学始名“信成义学”,该义学建于乾隆元年(年),校址位于清河县城内西街路南(今城关中学位置),主要培养清邑贫寒之家的子弟,为府试和院试输送人才,对学生不收学费。乾隆年间的中叶,县府在“信成义学”的基础上,因旧起废,又扩建为县一级的官办书院,即“信成书院”。据《清河县志》和《清河教育志》记载:“官府拨给信成书院学田亩,基金五千缗,保证经费”。王业新为“信成书院”第一任山长(注:《清河教育志》记载的信成书院第一任山长为王新业,存在笔误,实为王业新)。

道光十八年(年),知县曹笏重修“信成书院”时,将书院名称更名为“经正书院”。曹知县每月初三都亲自出题、主考、阅卷、评定甲乙,使“经正书院”文风大振,影响颇深,名扬直隶南部各县。

随着科举制度的瓦解,书院也随之衰废。光绪二十七年(年),清廷下令各地所有书院,在省城的改为“大学”,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各县书院改为“小学”。因此,清河“经正书院”于光绪三十年(年)春改为“清河县高等小学堂”;民国二年(年),清河县公立高等小学堂又更名为“清河县立高等小学校”;民国十四年(年)改名为“清河县立完全小学校,民国二十六年(年)“七七事变”后学校停办。该校是我县培养人才的摇篮,近代走出了如刘铁之、宁心力等革命先烈。

《清河教育志》和油坊《王氏家谱》记载:十七世王公讳英芳,字式芬(-年)。王英芳和本镇王洞廷于光绪二十七年(年)创办初级小学有功,英芳公被钦加五品衔,赏戴蓝翎。也就是说王氏十七世祖王英芳又是油坊镇初级小学的主要创办者。

十八世王公讳寿椿,字乔龄,政法专门学校毕业,法学士(-年)。民国十八年(年)清河县成立县公立油坊镇第二完全小学,王寿椿历任校长。

综上所述,油坊镇王氏自明至民国出了很多跟清河教育相关的文化名人,这跟王氏族人世代所受的良好祖承密切相关,息息相连。亦说明一个家族发展的兴衰,其内因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家训,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文化熏陶和教育。

原标题:《话说油坊王氏和清河教育》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河故事话说油坊王氏和清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