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东牛角村景色秀美。
一泓湖水藏赤色,两岸青山蕴忠魂。
在中共淄川县委东牛角纪念馆的院子里,有一座六人的雕像,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淄川六任县委书记孟金山、李治祥(代)、边一峰、蒋方宇、薛玉(代)、李元荣(副)的雕像。
纪念馆院子里的六位县委书记群像。
“这座雕像从纪念馆竣工那一天就安放在这里了,东牛角村中街是当年(年秋后至年春)淄川县委、县政府机关以及县大队(独立营)所在地。”7月17日,东牛角纪念馆工作人员柏泽华告诉记者,当时中共淄川县委机关就驻扎在村民李在德家,时任县委书记边一峰就住在小南屋;县大队驻扎在李在进、李在章家;县公安局驻扎在李慎龙家;八路军兵工厂设在李慎恽家。
柏泽华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学习材料。
“为什么博山区的镇门峪村也有个淄川县委、县政府办公驻地?”记者边问边跟随东牛角村负责人李永民走进了这个优美僻静的小山村。目前,这个山村里还有五六十名村民居住,而且大多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是这么回事,年中共淄川县委成立,当时对外称八路军驻淄办事处,年6月起先后迁至淄西岳峪、镇门峪、山王庄一带。”据李永民介绍,年4月,日伪顽军加紧了对我淄东抗日根据地的蚕食,严密封锁鲁中区与胶东、清河地区的交通要道。淄川县委驻地淄东地区形势恶化,开展工作已相当困难。为了保存实力,年6月,中共泰山地委和专员公署指示淄川县领导机关迁往淄川西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先是迁到了岳峪、镇门峪、山王庄一带,年秋后又迁到了东牛角村,直到抗战胜利。”
纪念馆内的会议室是年建造的,可以看出细节部分做工十分精致。
83岁的老党员李永贵有着40多年的党龄,他告诉记者,东牛角村的村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日寇的“三光”政策,全民皆兵,杀鬼子保家乡;妇女成立妇救会,纺线织布做军鞋;青壮年踊跃参军,参与兵工厂制造,先生产子弹、土枪、手榴弹等简易武器,后生产手雷、地雷、石雷等杀伤力较强的武器,支援抗日军民英勇杀敌,直到抗战胜利。
老磨坊旁边的石碾现在偶尔也会使用。
记者跟随李永民来到村里老磨坊跟前,这里以前是村民加工粮食的地方,距离这座磨坊不远处有一个石碾。“抗日战争时期,就是用这种石碾来制造土炸药。”
村里的老磨坊一直保留着老式的木制门窗。
当年八路军的队伍就是从这些石巷中走出来的。
从东牛角村的街道走出来,忽然发现这里风景十分优美,青杨河从村南流过,村北有尖山,村南有金牛山。为什么这里会成为淄西八路军抗日武装的重要堡垒?
村子里到处都是石头垒砌的房子。
柏泽华告诉记者,年初春,面对日寇的步步紧逼,我抗日游击武装整编后奉命调赴鲁中山区,淄川东部山区抗日根据地形势极度恶化,处境困难、敌强我弱。中共泰山地委和专员公署于年夏初,决定指示淄川县领导机关迁往淄川西部山区,建立淄川西部抗日根据地,靠近泰山地区抗日根据地,便于和上级党组织联系,有利于坚持开展工作。6月,中共淄川县委、县政府研究成立淄东行署,继续领导淄川东部地区抗日工作。年秋“大扫荡”后,淄川县委、县政府、县大队(独立营)、县公安局及八路军兵工厂迁至今淄川区岭子镇东牛角村,坚持领导抗日斗争。
馆藏的战争纪念章十分珍贵。
据介绍,年,日军对淄西根据地反复“扫荡”,根据地只剩下“一沟之宽、十里之长”的狭长地带。淄川县大队大队长李仁斋奉命保卫淄西这条通往清河、胶东的交通线。
村里残留的老建筑让村庄别有一番风味。
这样的小院在村里随处可见。
淄川区岭子镇党委书记孙艺兵告诉记者,那段时期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而这一带虽然不大,却是连接鲁中区和渤海区的秘密交通线——淄西通道。“淄西的革命史证明了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没有人民子弟兵的浴血奋战,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无私奉献,革命就不会取得胜利。正因如此,淄川区委早在年9月29日,就把纪念馆确定为淄川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时刻提醒党员干部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年3月,纪念馆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党史教育基地。这座抗日战争时期淄西通道上的红色堡垒,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淄川区党员教育的精神堡垒。”
(鲁中晨报记者王晓明王兵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