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又称宗祠、家庙,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内祀神主牌位。其中,为树立榜样、表达感恩而为健在之人修建的祠堂称之为生祠,内立塑像或祀长生禄位。
清河县祠堂建设肇始于战国时期,据史料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的兄弟张撰曾在清河建有张氏祠堂。此后,清河相继为崔、房等姓氏郡望,有不少官宦人家也建有祠堂或家庙。
囿于古迹无存,史籍残缺,元朝及之前年代清河县境内祠堂建设及存世状况已无考。明朝弘治年间,清河县建首座生祠——“秦公祠”,而后清河祠堂建设进入繁荣期。据载,明清时期清河先后建起秦公祠、五公祠、索公祠、二公祠、胡公祠、卢公祠等六座生祠以及陈公祠、文昌、忠义、节孝、崇圣、名宦、乡贤等祠堂。这些祠堂或为公立,或由乡绅百姓合议建立,祀莅清名宦(名宦祠合祀清河历代名宦)、乡贤(乡贤祠合祀清河籍贤达名士)、忠义节孝或族外恩人。这些祠堂,有的反映了当时的封建吏治文化,有的表现了传统的感恩文化,虽说具有封建礼教或迷信色彩,但更具有崇尚正义和美好,发扬优良传统的教化作用。
据史志记载,清河县历史上第一座生祠应是建于明朝弘治十四年(年)的“秦公祠”,是当地官方为纪念离任广平府知府秦民悦而建造的,位于油坊集。据明弘治年间礼部尚书吴宽所作《碑记》载,秦公名民悦,明成化十年(年)任广平府知府,任间清约自持,济以勤慎;鼓励民耕,发展农业;广设学校,发展文化。秩满,政绩获天下第一,迁京师。是时,清河为广平府下辖县。秦公离任后,清河父老思之情切,当地官方于是顺应民意,为秦公立祠,以文勒石,以慰民思。嘉靖末年,卫河河决,该祠被冲毁。万历七年(年),清河知县向日红复建“秦公祠”于油坊集东北隅。据当地村民回忆,此祠坐西朝东,大门正对卫运河,西屋为出厦瓦房,南北均建有配房。院内有松柏、石碑。年该祠被拆除。
明嘉靖年间,清河县新立生祠两座,其一为新集镇(今辛集)地方乡绅百姓为时任给事中夏言、御史钱如京、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广平府知府华津所立“五公祠”,又名“崇功慕德祠”。该地百姓经年困顿于七百顷薄田之赋以及当地劣坤豪强的各种巧取豪夺、横征暴敛。累至明正德壬申年(年),以上五位官员相辅查得实状,还民公道。邑民无以为报,遂相率建祠立像祀之,并置田五十三亩,派专人看管祠堂事宜。另一生祠为旧城南关外地方乡绅百姓为离任知县索绍所立“索尹祠”,又称“索公祠”。索绍系河南灵宝人,嘉靖十七年(年)就任清河知县,心念邑小民贫,请求有司减免嘉靖皇帝南巡所派供役,终省十之八九,却以此调官。民众感念其大尹之德,共为立生祠,塑其像,以广其报。此二祠之立,皆是地方百姓质朴、淳厚民风的原始表达,是传统感恩文化的寄托。
清朝清河境内有史记载的生祠有三座,一为原在旧城东大街的“二公祠”,祀清顺治年间清河知县王嘉宾、刘允中;一为原在县治东的“胡公祠”,祀康熙初年任清河知县的胡文焕。此二祠虽立,惜史志无祠主政迹及建置年月记载,且遗迹早废,无迹可寻。还有一座生祠,为位于县东南新集的“卢公祠”,曾名“卢公书院”,建于康熙十六年,由生员霍拱宸、乡民张文德等公建,祀康熙十二年(年)就任清河知县的卢士杰。康熙《清河县志》即为卢士杰主编,据该志载,清河县学宫、城池、县治署宇、察院、马神庙、隆兴寺、茶庵、承露庵、药王庙等多处建筑均由卢士杰进行捐建、修建、翻修或重修。清顺治六年(年)进士、《临清州志》主编胡悉宁为该祠撰写祠堂碑记,该碑文载卢公“自莅兹土,若良医然扶衰起痼,慨然以拯济抚绥……若厘奸剔弊,易俗移风,以慈爱见德,以果达见才,六年之久,表里如一,始终不渝,则皆班班可考也……”;清顺治十五年进士、翰林院侍读杜镇撰《卢公德政碑记》,载卢公“俭以节用,宽以爱民,善政枚枚,莫可殚述……”。另据民国《清河县志》载卢公“厘奸剔弊,薄敛省刑,差徭案丁均役,除一切浮费。学宫、城池、察院、署宇依次修举,又捐资于郭外凿井,以便行人,至今往来过者,犹呼曰‘卢公井’。”可知卢公莅清,甘雨随车,确有惠政。他在任期间,当地士绅就倡议为其建生祠,卢公谢绝众意,转而倡建“卢公书院”。但卢士杰在职政绩确实极佳,在其尚未离任之时,清河士庶即将“卢公书院”改建为“卢公祠”,并塑其像,以朝夕瞻拜,念其德政。此举是为清河地方史上一段官民良好互动的美谈佳话。
清同治四年(年),清河知县徐沛然奉旨为咸丰十一年(年)遇害知县陈大烈建祠,曰“陈公祠”,又名“昭忠祠”。据民国《清河县志》载,陈大烈莅任清河知县数月,无滞狱,无冤民,循声卓著。然遇白莲教首张善继等聚众数千人,进掠清河。时城内逃避一空,陈公立誓“我有守土之责,誓与此城存亡。”率仆从数人,终夜巡城,无怯志。教民知城空虚,竟入东门,倾刻,众塞填街巷。陈公厉声大骂,与典史赵维焕一并遇害,不屈而死。该祠在旧城关帝庙西,有正殿三间,东西配享祠各一间,以典史赵维焕配享。民国时期,该祠改建为乡村师范,后改为民居。
清河县境内还曾建有名宦、乡贤、忠义等祠堂。明嘉靖十年(年),清河知县罗钊奉旨建名宦祠,内祀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官宦等10人;建乡贤祠,内祀品学高尚且为地方推崇的清河籍贤士名人9人。清康熙十四年(年),清河县知县卢士杰对名宦祠、乡贤祠进行重修改建,并对入祀名宦、乡贤进行重新筛选与增删补替,确以功绩卓著、年久论定者入祀,以宣政声,以教民风。同治十年(年),清河知县王镛建“双忠祠”,祀汉恒帝时白马令李云、曹魏忠臣王经。此二人同为清河人,李云以直谏死,王经为司马昭所杀,皆为忠义之士,故建“双忠祠”,以慰忠魂,以扬正气。
此外,清河县境内还建有节孝祠、崇圣祠、文昌祠、廉颇庙等祠堂庙宇,可惜也一并湮没于绵绵历史长河中,无迹可寻,无从查考。
观清河境内曾经存世的众多祠堂,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人们信念的一种支持和社会教化,其中包含了深厚的历史人文、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如今,这些祠堂虽然遗迹无存,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其文化内涵仍有借鉴与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