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投身志愿活动个小时,去山村支教,去社会调研,在疫情期间辅导医护人员子女;她本科三年间发表两篇论文,一篇发表在经济类核心期刊,一篇发表在SCI;她以专业排名和综合排名双第一的成绩,获得学校的推免资格。她,就是来自盘锦校区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级本科生常琳琳。从面红耳赤到侃侃而谈,从孤陋寡闻到广泛涉猎,从懵懵懂懂到独当一面,常琳琳始终坚信“学习改变命运”,心怀感恩,不断前行。
常琳琳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年过半百的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靠几亩地和打零工获得收入。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劳动能力越来越差,过多的体力劳动让他的双腿时常疼痛,前段时间查出静脉曲张做了手术后,便无法再从事过重的体力劳动。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中学的弟弟,姐弟俩的学费和生活费对这个家庭是不小的负担。但父母从未让姐弟二人放弃读书,他们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真正改变命运。
常琳琳遵循父母的期望,努力学习,年的那个夏天,她成功考入大连理工大学。14个小时的硬座,跨越多公里的距离,她欣然与大工相遇。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常琳琳普通话不太标准,这使她感到非常自卑。当疲惫又惶恐的常琳琳遇到绿色通道的老师和同学们时,她感受到了来自大工的第一份温暖。“绿色通道的老师和同学都太好了!大工不仅有绿色通道、援梦专列,还有老师同学们真挚的关心。”作为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常琳琳微笑着回忆起那时收到的温暖,眼睛闪闪发光,依然有着抑制不住的感动。她说:“用自己的行动为别人做点什么,来回馈别人对我的帮助,这是我做公益的初衷。”
抱着这样的想法,她加入了盘锦校区自强社实践部,积极参加实践部组织的全部公益支教,总时长达到小时。“在我眼里,那些孩子就是当年的我。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帮助他们。”受助于人,施助予人。昔日他人的帮助成就了现在的常琳琳,而今她也希望能发挥所长,为贫困地区孩子的成长添一盏明灯。
“支教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家访,”常琳琳缓缓道:“家访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家庭的基本情况。在去之前,我觉得我的家庭已经非常贫困,但是那个孩子的家庭情况显然更严峻。”那个孩子一家人住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住宿环境很差,饮食条件也不容乐观;父母都生病了,哥哥也没有能力支撑全家的生活。这让常琳琳的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同情,也因此更加坚定了她的决心——要持之以恒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贫困地区,去见识更为广阔的世界。她相信,那些受到帮助的孩子长大后也会像自己一样,心怀感恩,回馈社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疫情期间,常琳琳响应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的号召,化身“云端老师”,通过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