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武大郎这个人物,大家一般都会想到这个画面:
“Y妇”潘金莲毒杀了亲夫武大郎,这是我们长期以来认为无可争辩的结论。
以至于“潘金莲”这个名字,俨然成为了“谋杀亲夫”的代名词。
而“武大郎”也这个名字,则理所当然成为了“绿帽子”的别称。
这种印象在民间的影响力甚大。
早些年甚至听人说,在山东的某些地方,男性忌讳被人“大x”或“x大”,原因就是为了,避免自己跟武大郎产生联系。
可是如果我们抽丝剥茧仔细分析武大郎之死,就会发现潘金莲在他被杀的事件中,只是最后执行的“工具人”。
武大郎之死不是简单“谋杀亲夫”,而是一幕社会底层百姓,互相倾轧利用的旷世悲剧。
这个故事通俗又深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同时,深入浅出的刻画出了社会底层的世俗人性。
在这一幕悲剧中,潘金莲、西门庆、王婆、恽哥儿,甚至一心维护哥哥的武松,在武大郎被杀这件事情上,也有一定的责任。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不妨先从武大郎这个人物说起。
大郎是个聪明人
说起武大郎这个人物,通常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窝囊没用。
但实际上武大郎不论是在《水浒传》中,还是在《金瓶梅》中,都是一个非常精明能干,老于世故的人。
即使是在《水浒传》中,武松虽然高大威猛,但他也是不赚钱养家的,反而时常喝酒闹事。
武大道:“二哥,你去了许多时,如何不寄封书来与我?我又怨你,又想你。”武松道:“哥哥如何是怨我、想我?”武大道:“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需要注意的是,武大郎是一个没钱没势力的穷人。
他靠卖炊饼挣钱,能保住他和武松穿衣吃饭已经很不错了,不可能有多少余钱打点衙门的差役书办。
大家想想《水浒传》里当都头的雷横、朱仝,当押司的宋江,虽然他们都是“正面”角色,但在“公事公办”的时候,“吃拿卡要”可曾手软过?
在状元为官之前都要先学“打抽丰”的《金瓶梅》里,差役书办们什么德行就更不用提了。
无权无势的武大郎,能在少花钱甚至不花钱的情况下,替武松搞定衙门里这些“老爷”,人情世故肯定是极为精熟的。
而且《金瓶梅》中,又写一个小细节做了精彩的补充。
张宅家下人见他本分,常看顾他,照顾他依旧卖些炊饼。闲时在铺中坐地,武大无不奉承。因此张宅家下人个个都欢喜,在大户面前一力与他说方便。因此大户连房钱也不问武大要。——《金瓶梅》第一回
能靠自己处处奉承,让房东都不问他要房租。
如果说武大郎都“没用”,那世界上还有几个能算“有用”的人?
武大郎与武松名为兄弟,实际上却无异于“父子”,刚强勇猛的武松,其实一直都被“窝囊”武大郎养活着。
武松年轻气盛,不屑于为柴米油盐劳碌奔波,这些事情只好由武大郎这个哥哥来做。
武大郎的“窝囊”,是因为他要养家,要维持自己和“英雄”弟弟的基本生活。
像武松一样好勇斗狠固然爽快,但兄弟俩的日子还过不过?
在那个“吃人”的时代,没钱没势,还想继续过日子,武大郎的“窝囊”,其实只是一种无奈的自保手段。
我们在嘲笑武大郎“窝囊”的同时,不妨反躬自省一下,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强势群体时,是像武大郎一样“窝囊”?还是像武松一样寸步不让?
武大郎的身材外貌这一类先天性条件上,没有任何优势,全是靠自己后天努力生存下来的。
也许是上天也觉得对武大郎太苛刻了,所以才会给他安排一个漂亮的老婆潘金莲。
但也正是这个漂亮老婆,让他把命丢了。
大郎金莲不一般
自《水浒传》在民间传播开来以后,潘金莲一直都是“谋杀亲夫”的代名词。
然而实际上来说,潘金莲与武大郎的关系,其实要比我们想象中要好。
在《水浒传》中潘金莲形象塑造比较粗糙随意,可是也透露出了一个重要信息:
原来这妇人,见武大身材短矮,人物猥獕,不会风流。这婆娘倒诸般好,为头的爱偷汉子。——《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西门庆不是潘金莲第一次“偷汉子”。
这种事情以前发生过,武大郎应该也是知道的,要不然也不会从清河县搬到阳谷县。
而《金瓶梅》中,作者兰陵笑笑生对潘金莲这个人物,进行了细致而又全面的补充,使之更加鲜活生动。
书中潘金莲九岁被潘妈妈卖到王招宣府上,她十五岁时王招宣身死,又被潘妈妈争出来,以三十两银子的价格转卖给张大户,十八岁时被张大户收用。
后来张大户的正室太太容不下潘金莲,张大户一怒之下,把潘金莲倒贴嫁妆配给了武大郎。
这大户早晚还要看觑此女(潘金莲),因此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为妻。这武大自从娶了金莲,大户甚是看顾他。若武大没本钱做炊饼,大户私与他银两。武大若挑担儿出去,大户候无人,便踅入房中与金莲厮会。武大虽一时撞见,原是他的行货,不敢声言。——《金瓶梅》第一回
在《金瓶梅》里,潘金莲嫁给武大郎以后,至少她跟张大户不清不楚的事情,武大郎是非常清楚的,只是在装糊涂罢了。
我们总是以普通的婚姻观念,去衡量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婚姻。
但实际上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婚姻,不管是在《水浒传》里还是在《金瓶梅》里,很明显都不是正常男婚女嫁。
用现在的话说,潘金莲是老板的“小蜜”,而武大郎则是为老板顶缸的“绿手套”。
在他们两个的婚姻里,潘金莲即使出轨了,性质也跟普通婚姻里的出轨完全不同。
他们两个人的婚姻,是被环境所逼的搭伙过日子,跟爱情亲情都没有多大关系。
这一点潘金莲清楚,武大郎也清楚。
所以虽然潘金莲对武大郎各方面都不满意,但是她对武大郎却并不吝啬。
《金瓶梅》中武大郎因为没钱买房时,潘金莲自愿典当自己的首饰支持武大郎。
武大道:“我那里有钱典房?”妇人道:“呸!浊才料,你是个男子汉,倒摆佈不开,常交老娘受气。没有银子,把我的钗梳凑办了去,有何难处!过后有了再治不迟。”武大听老婆这般说,当下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两层四间住屋居住。——《金瓶梅》第一回
按照武大郎和潘金莲的情况,即使武大郎知道了潘金莲跟西门庆有染,原本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闹出人命的几率更是近乎不可能。
西门庆喜欢的是美人,而不是杀人。
潘金莲对武大郎虽然不满,但也谈不上有什么深仇大恨。
如果西门庆事先知道,勾搭潘金莲的代价是必须杀掉武大郎的话,那么他十有八九刚看到潘金莲那会儿,就直接打“退堂鼓”了。
潘金莲要知道勾搭西门庆必须杀掉武大郎,她也肯定会三思而后行的。
不管是西门庆还是潘金莲,起初都没有杀武大郎的必要和意愿。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是谁促使他们必须要除掉武大郎呢?
要命的局外人
在武大郎被杀这件事情上,主要的推动者其实是三个局外人。
第一个推动者,甚至可以说是“主谋”的,就是王婆。
这个王婆可不是一般人,如果看书不仔细,还真不知道这婆子到底有多狠!
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对她都有一段相同的描写。
这婆子却看着那妇人道:“大娘子,我教你下药的法度。如今武大不对你说道,教你看活他?你便把些小意儿贴恋他。他若问你讨药吃时,便把这砒霜调在心疼药里。待他一觉身动,你便把药灌将下去,却便走了起身。他若毒药转时,必然肠胃迸裂,大叫一声,你却把被只一盖,都不要人听得。预先烧下一锅汤,煮着一条抹布。他若毒药发时,必然七窍内流血,口唇上有牙齿咬的痕迹。他若放了命,便揭起被来,却将煮的抹布一揩,都没了血迹,便入在棺材里,扛出去烧了,有什么鸟事!”
王婆的这段话,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一字不差。
仙人也是后来读《金瓶梅》时,才发现这婆子的可怕之处!
从怎么骗武大郎服毒,到毒发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再到怎么做善后工作,这套流程王婆太熟悉了!
甚至连牙齿咬的痕迹,要用煮过的抹布这些小细节,她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很明显这种事情,王婆做了不是一两次了!
潘金莲和西门庆也正是在她的怂恿之下,才决定毒死武大郎的。
王婆之所以要杀武大郎,其实不过是想讹上西门庆。
因为西门庆并不是杀人不眨眼的江洋大盗,而是一个有家有业的土财主。
如果他听王婆的杀了武大郎,在欠王婆一个人情的同时,也被王婆抓到了一个把柄。
有了这个把柄,王婆才能把西门庆当成“长期饭票”,时不时讨点银子过活。
只是王婆虽然有心,但事情不紧急到一定程度的话,家大业大的西门庆肯定也不会愿意轻易惹上人命官司,更何况武大郎的背后还有一个打虎都头武松。
所以,这事儿还得有第二个推动者。
他,就是郓哥儿。
说起郓哥儿这个人,很多人都觉得他仗义又机灵,是个好孩子。
但实际上无论是《水浒传》里,还是《金瓶梅》里,郓哥儿都是一个标准的“熊孩子”。
郓哥儿本来是靠西门庆接济过日子的,后来西门庆跟潘金莲好上以后,整天在王婆的家里不出来。
他为了找西门庆要点钱,就去王婆家里找西门庆,结果被王婆拦住。
两个人因为这点蝇头小利发生了冲突,郓哥儿年小力弱,被王婆抓住打了一顿。
他一怒之下想要断了王婆的财路,于是就向武大郎揭破潘金莲和西门庆的事情。
这孩子从一开始就不是出于义愤,只是想报复王婆。
所以他在跟武大郎说正事儿之前,对武大郎是百般辱骂奚落。
郓哥道:“你老婆不偷汉子,只偷子汉!”武大扯住郓哥道:“还我主儿来!”郓哥道:“我笑你只会扯我,却不咬下他左边的来。”
武大郎本来不是一个冲动的人,但被郓哥儿一个半大的孩子当面辱骂,他脸上也挂不住,一时之间也上了火。
其实武松临走之前,特别叮嘱武大郎,在自己回来之前要是有人欺负他,不要跟人争执,一切等自己回来再做计较。
郓哥儿为了一己私忿,激怒并利用了武大郎,直接导致了武大郎和西门庆之间的矛盾激化,双方都没有了退路。
幸亏他还是一个半大孩子,如果换成一个成年人,等武松回过神来,只怕也少不了一刀赏他!
最后一个推动者,就是武松了。
虽然武松从来没想过害武大郎,但他的强势回归,却从根本上打破了武大郎与潘金莲之间微妙的平衡。
武大郎本来很有自知之明,对潘金莲几乎是百依百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但有了做都头的兄弟当靠山以后,他也免不了想重振自己的“男人雄风”。
而且武松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他明知道武大郎与潘金莲并不匹配,也知道潘金莲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可他没有劝武大郎早点放手,换个老实可靠的女人过日子,也没能力真正提升武大郎的社会地位。
只是单纯想用自己的威势压制潘金莲,让她不敢轻举妄动。
结果事与愿违,潘金莲和西门庆恰恰是因为害怕武松的报复,才决定毒死武大郎灭口。
如果武松没有回归武大郎的生活,潘金莲即使是跟西门庆有什么,也没有杀死武大郎的必要。
不管西门庆是想和潘金莲做长久夫妻,还是玩玩就算,十有八九会选择用财势威逼利诱武大郎就范,而不会选择杀人这种极端又危险的手段。
结语
在《金瓶梅》中武大郎之死这场悲剧里,其实没有谁是完全无辜的,也没有什么人是真正的胜利者。
武松为兄撑腰,但他却忽略了潘金莲本来就不属于武大郎,更不是武大郎能守住的。
西门庆贪一时之欢愉,把潘金莲娶回了家,后来不但被潘金莲弄死了长子官哥儿,就连自己也被潘金莲。
潘金莲下场更惨,本来是武大郎的正室,到了西门庆家只能做第五房小妾不说,最后还是被武松一刀杀了。
王婆也是一样,原本打算讹诈的“长期饭票”西门庆财大势大,她根本不敢招惹。西门庆和潘金莲不但没有看顾她,反而因为武大郎之死的芥蒂疏远了她。
西门庆和潘金都选择“忘记”了她,但武松的记恨却是没有变过。
所以,最后她还是难逃被武松一刀砍了。
而武松自己,也从一个体面而有前途的捕头,变成了一个亡命之徒。
在这一幕悲剧里,除了得了十几两银子郓哥儿,所有人都是输家。
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心,而不愿意顾及他人的感受。
然而就因为这一点私心的重叠积累,造成的结果几乎毁了每一个人……
单是《金瓶梅》中的这一个片段,对人性的刻画,就远超几百年后日本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然而让人深感无语的是,:即使是现在提起《金瓶梅》的时候,居然还有那么多人说它是“小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