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内蒙古日报」
□林子
俗话说,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说的是上游、尾闾都不足为患,黄河危在中间、险在中段。“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自然特性,造成黄河下游持续淤积抬高,使河道悬于两岸平原之上,形成了“地上悬河”,这是黄河下游的最大特征,也是历史上造成黄河灾害频发的主要根源。
黄河考察小组成员驱车从三门峡出发,至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的桃花峪。此地因县志记载“夹岸多桃林”而得名。在桃花峪黄河右岸,耸立着黄河中下游界碑。站在这里,向东望去,便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华北平原。
黄河自内蒙古河口村调头南下,奔流余公里,进入下游。至桃花峪,黄河终于摆脱了山地峡谷的束缚,从容不迫地流进了辽阔的华北平原。
黄河中下游分界为什么选在桃花峪?资料显示,这里位于中国地形第二阶梯东缘,是“山地与平原分野之界”。桃花峪左岸,以太行山为界,黄河告别了黄土高原,来到了华北平原;其右岸,黄河流经秦岭东延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邙山等组成的豫西山地,进入华北平原。
中国地形第三阶梯地势低平,主体是海拔低于米的华北平原,包括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鲁中丘陵和河口三角洲。
华北平原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冲击而成,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南界大别山,北抵燕山,东临渤海、黄海,西为太行山,地跨京、津、冀、鲁、豫、皖、苏七个省(直辖市),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华北平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历史上黄河泛滥横扫黄准海平原,这一带曾为黄泛区,至今尚留有决口改道形成的沙岗、洼地等。
华北平原的存在,得益于太行山这个屏障。太行山脉纵贯华北平原西部,北起北京西山,南近黃河谷地,绵延多公里,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界限。太行山的最大功能是西阻黄土高原,东屏华北平原,北佑京畿重地。太行山脉的突出特征是东西横谷众多,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时有著名的“太行八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千多年战火频起。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为华北抗战的主战场。
黄河过了桃花峪,在华北平原上舒展开来,放慢了脚步,河道宽浅平缓,河水体内泥沙开始沉降积淀,淤塞河道,水流难以稳定地在一条河道上流淌,往往溢流改道,水流散乱,四处蔓延,左右横扫,制造出了令人闻之色变的黄泛区。为了约束黄河,人们只好在步步抬高的河床上加堤筑坝。长此以往,河床越高而堤坝愈高,遂出现黄河下游近公里的“地上悬河”。
除了悬河,还有滩区。为了防范河水漫溢,自春秋中期开始,人们便在河道两侧修筑内层堤坝约束河水,在河道外侧修筑外层堤坝来防止洪水过度外溢。于是,在内层堤坝和外层堤坝之间就出现了大片滩区,洪水泛滥时行洪、滞洪、沉沙,没有洪水时,百姓在滩区耕作、放牧牛羊。由于地狭人稠,百姓在滩区土台上或高筑地基建起房舍、村落,傍水而居。如今滩区人家按照规划陆续搬离,开始新生活。
悬河和滩区,都是千百年来黄河下游沿岸百姓与黄河周旋、磨合,探索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自古以来,黄河下游“善淤、善决、善徙”。黄河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的同时,也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
据郑州黄河博物馆资料显示,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16亿吨。由于河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后,地势平坦,河道宽阔,流速放缓,泥沙迅速沉积,形成了大面积的泥沙沉积区。据史料记载,历史上,黄河进入平原后,放缓的主流在漫游区游荡,造成严重的水灾、沙害。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开始改变漫流状态。随着筑堤防洪、防沙,使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遂形成了高出两岸的“地上悬河”。据记载,黄河下游沿岸地区的城池均低于黄河河床,历史上一些城池多次被泥沙吞噬。细看郑州黄河博物馆的“开封城摞城示意图”,古都开封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这是由于历代黄河泛滥所造成。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水沙关系极不协调,水沙矛盾日益突出。这又造成了主流河槽泥沙淤积更加严重,河道内呈现出河槽高于河道,河道又高于背河地面的局面,即出现了“二级悬河”。悬河形成后,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出现决口泛滥,形成“善决”。
决口,是历史上黄河常有的现象。黄河自古水患频繁,主要在下游。据记载,从先秦到年的余年间,黄河决口次,改道26次,其中大的改道5次。决溢范围几乎涵盖华北平原。洪水过后,河道淤塞,城乡淹没,良田沙化,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生态环境长期难以恢复。令人痛心的是,历史上“以水代兵”,人为决口10余次,给下游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历史上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黄河下游继“善淤、善决”之后,往往会发展到“善徙”。据记载,公元前年(周定王五年)至公元年(南宋建炎二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注入渤海。公元年至公元年(清光绪十一年),黄河改道在现行河道以南区域,挤占淮河水系,夺淮入海,注入黄海。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是公元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村冲破北岸大堤,改变流向,夺山东大清河经津利入渤海,形成现行河道。在东坝头,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大转弯,留下了著名的东坝头险工。这次黄河改道,泛滥了二十多年才逐渐修复堤防。
参观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我们了解到,当年纵横兰考境内有两条黄河故道,造成风沙、盐碱、内涝。当时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挖河排涝、封闭治沙、引黄淤灌、根治盐碱、栽种泡桐,最终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从根本上改变了兰考的面貌。虽是初冬时节,我们看到兰考大地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
千百年来,黄河下游百姓饱受水患之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在总结借鉴前人治黄经验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措施,坚持不懈治理黄河,使黄河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黄河一定会变为造福人民、永续利用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