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武植墓志铭
《水浒传》大家应当都知道,我国传统四大名著之一,根据《水浒传》衍生而来的一些典故,比如说梁山好汉、武松打虎等大家都能张嘴就来。既然提到了武松,他那同样出名的哥哥武大郎以及其子潘金莲也少不了被拉出来溜溜。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可不是潘金莲怎么杀害武大郎,结果被武松发现成了其手下亡魂,而是这武松跟武大郎的来历,到底可不可信。首先我们分别看看《水浒传》原文中对二人的外貌描述。
武松的太长,写了两段,这里只截取一部分: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睛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身躯凛凛,那么肯定不能矮,按《水浒传》的说法应当有八尺;万夫莫敌,那肯定不会瘦弱,保底是个身材高大的壮汉。
那武大郎呢?明显差了很多: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上身长下身则短;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各朝各代关于度量衡的划分都不一样,由于故事写的是宋朝,但实际上诞生的朝代是明朝,所以我们这里分别取宋朝跟明朝时关于八尺跟五尺的数据看一看。宋元时期的八尺相当于.8cm,而明清时期的八尺则高达.8cm;至于五尺,宋元时期的五尺仅为.25cm,明清时期则为.5cm。
当哥哥的只有一米五,当弟弟的却有两米五,这事怎么看怎么不现实,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很简单,两人压根不是亲兄弟呗,施耐庵当初写文章的时候也压根不考虑这点,大概就是那种:我随便写写,你们随便看看就得了的心态。
历史上的确有武松这个人,根据《浙江通志》记载,在杭州涌金门附近经常有个卖艺的流浪汉,他的名字就叫武松,并且没有哥哥;至于武大郎,历史上也找出了原型,包括他的妻子也的确是潘氏。
不过历史上的这个武大郎跟大家想的可不太一样,在明朝永乐年间阳谷县县令就叫武植,他并非身长五尺,由于武植墓早已被挖,根据遗骸证实在一米八以上。
武植在家中排行老大,因此被称为大大郎,通过科举考试当上了县令,在任期间清正廉明,阳谷县的乡亲们对这位县令都很是爱戴。武植的妻子潘氏则是附近一户富裕家庭中的大小姐,勤劳贤惠,是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端庄典雅成为了阳谷县中为人妇的典范。
武植幼年家中贫困,幸得好友黄堂救济,因此得了功名,还娶上了娇妻;武植在任时黄堂家中遭逢大火,他前来投奔武植,希望谋得个职务好赶紧将家业恢复。武植跟潘氏虽然悉心招待黄堂,但一晃三个月时间,武植却绝口不谈提携之事,这引得黄堂不满,认为武植忘恩负义,因此怀恨在心。
恰逢当时阳谷县有个叫西门庆的人跟武植一家子不对付,于是找上黄堂一同陷害武植,散播各种关于武植与潘氏不好的谣言。谣言一出,黄堂也懒得跟武植周旋,干脆回了家打算另谋生路。但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武植虽然口上不提提携,但已经派人将他那被烧毁的家翻修一新,还留下了不菲资产。
看到新砌的房屋以及妻子告诉自己的话语,黄堂悔不当初,连忙给武植以及潘氏澄清,但我们都知道,谣言的传播速度永远大于澄清,就算黄堂再怎么说,武植跟潘氏的形象也已经被他毁了,还被写进了《水浒传》中,成为了人人唾骂的丑角。
有人估计会质疑,施耐庵在明朝建立后没几年就去死了,死于洪武年间,但武植却是永乐年间的进士,这时间对不上啊。但根据武植的墓志铭,以及施耐庵后人的道歉信来看,小说中的武大郎应当就是武植,倒是武植可能不是永乐年间的县令,而是更早时候的,这样就能说得通了。
虽然《水浒传》中出现了这种乌龙冤案,但不得不说四大名著作为我国传统古典小说中的巅峰,的确很值得一读,不同于一般小说,四大名著有着更为深刻的立意,描写或宏伟大气,或热血沸腾,或婉转清丽,不论是增加自身文学底蕴还是了解我国古代历史,都是很有帮助的。这套《四大名著》原价现价只要99,你就能够把经典传承带回家,再划算不过了。